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闫硕
日前,第11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结果正式公布,将于2026年2月实施。
据了解,此次集采共纳入55种药品,覆盖抗感染、抗过敏、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消炎镇痛等领域常用药品,全部采购成功。全国共4.6万家医药机构参加报量,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其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中选。
第11批集采总体实现了“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预期目标。比如,复活环节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厂牌与临床实际需求的匹配度,也有利于引导企业科学研判、理性报价。
在业内专家看来,新增未入围复活机制及锚点价后,企业报价整体趋稳,既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提供有力支撑,也彰显了医保部门在平衡药品降价与履约保障方面的积极探索。总体来看,本次集采更注重可持续性与执行效能平衡,彰显政策正从“降价导向”向“质量导向”稳步转型。
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共开展11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成功采购490种药品,集采惠民覆盖面持续扩大。“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部署“优化药品集采”,国家医保局后续将加强评估、总结经验、补齐短板,持续推动集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
据江苏华招网统计,第11批55种药品,涉及产品数创新高。同时,本次集采强化考察质量管控能力和生产质量能力,增加了同类剂型生产经验、GMP符合性检查、投标药品所在生产线2年内不违反GMP要求等资质要求,部分产品未能符合投标条件。
从中标率层面看,第10批为49%,第11批则提升至57%,江苏华招网认为,主要是因为本次增加了规则三(未入围复活机制),约1/4的企业通过两轮复活规则拿到了中选资格。
在价格方面,记者了解到,本次集采中选药品平均价差收窄至1.7倍,8个品种的13个产品启动熔断锚点修正机制,有效维护了正常报价秩序。以艾曲泊帕乙醇胺片为例,该品种共有12家企业参与竞争,按原最低价1.8倍价差控制规则仅2家企业可直接中选,经锚点价校正后,直接中选企业增至5家,最终8家企业中选。
有业内专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引导企业理性报价、遏制内卷方面,本次集采的系列措施成效显著。本次集采平均每个品种有14家企业参与竞争,较前10批的7.5家实现翻倍,竞争强度大幅提升,但中选率仍保持较高水平,中选价差从前10批平均2倍缩小至1.7倍,主要得益于四项“反内卷防线”的构建。
除上述设置两轮复活环节、设定锚点价机制外,还包括将2024年采购额在1亿元以下的24个品种排除在外,聚焦临床大品种;事前全面宣介竞争态势,提前公布符合条件的企业信息,引导企业科学研判、理性报价。
以竞争最为激烈的二羟丙茶碱注射液为例,目前市场上有61家企业生产的该品种,有44家企业符合投标条件,有12家中选企业报价集中在0.3-0.4元区间,价格相对集中,未出现极端低价情况。
从中选结果看,平均每个品种有8家企业中选,医疗机构采购需求报量的75%得到满足,中选品牌与临床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创下新高。齐鲁制药、石药集团、正大天晴、扬子江药业、科伦药业等国内头部企业均有多个产品中选,外资企业也收获6个中选名额,包括德国贝朗公司的原研产品复方电解质注射液(Ⅱ)。
此次第11批集采中选价并未公布。业内认为,这一举措有助于减少社会对低价的片面追捧与对低价风险的认知偏差,避免企业陷入无序价格战,增强企业在质量管控、研发创新领域的长期投入信心。
谈及集采的本质,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我国药品集采的本质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高效交易机制。政府通过明确交易规则保障市场机制有效运行,不直接干预价格形成,而是搭建公开公正透明的竞争平台,让市场通过充分竞争自主形成合理价格,清晰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当前,我国仿制药同质化竞争持续加剧。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仿制药发展报告(2025年)》显示,2024年,过评/视同过评的仿制药品种数达914个,相较2021年的543个大幅度增加。其中,5家及以上的品种由2021年的79个增加至203个,在同年仿制品种中的占比由2021年的14%增加至22%。70%的过评/视同过评仿制药品种集中在33%的企业,品种同质化加剧成为仿制药市场竞争的底色。
韩晟指出,行业竞争的激烈性是客观存在的,并非由集采催生。若脱离集采这一公开平台,竞争将转向流通、医院进院、处方开具等多个环节,以隐性、非透明且缺乏科学性的方式展开。这种分散化竞争模式会产生高额交易成本,还可能导致竞争成本向社会转嫁,引发各类隐性问题。
自2018年,“4+7”带量采购试点拉开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序幕,集采进入常态化制度化阶段。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共开展11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成功采购490种药品。在这一过程中,集采规则持续优化。“十五五”规划建议也明确部署“优化药品集采”。
中国药科大学医药价格研究中心主任路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集采始终以公平为核心原则,在坚持“量价挂钩、以量换价”实现药品低价惠民的基础上,兼顾中选企业间的价格公平,切实减轻患者用药负担,因此价差控制一直是集采规则优化的重点方向。
“企业报价不仅取决于生产成本,还与自身市场策略、长远发展规划密切相关,这也导致此前集采曾出现价差超两倍的情况。为此,相关部门持续出台政策优化价差调控机制,不断推进竞争公平,本次集采中选药品平均价差仅1.7倍,价差控制成效显著。”路云表示。
风云药谈创始人张廷杰直言,与此前相比,本次集采规则变化是最大的,包括锚点价格、按厂牌报量、复活机制等,这些规则透明、公正,尽管还是竞价,但竞价逻辑已经发生了重大优化。
另外,质量监管也在持续优化。本次集采,国家医保局要求投标企业具有同类型药品生产经验,同时要求投标药品所在生产线2年内不存在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情况,后期药监部门将对中选产品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
集采的纵深推进将对医药行业带来一定的影响。路云表示,集采搭建的公开透明竞争平台,避免了行业陷入隐性、不规范的灰色竞争。同时,这一机制也将倒逼大中小企业主动调整发展路径:部分企业专注仿制药领域,坚守合规生产底线,获取合理平均利润;另有企业加速向创新转型,加大1类创新药研发投入。
“我们可以感受到,近些年国内企业创新药研发成果持续涌现,外资企业也逐步改变依赖过专利期原研药‘轻松获利’的模式,主动适配中国市场竞争新格局。”路云说道。
上述仿制药发展报告也指出,带量采购政策加速优质优价品种的临床准入与经济性替代,大幅降低患者用药成本。但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态势加剧行业平均利润空间承压,推动仿制药参与企业持续转型。部分企业持续扩充管线矩阵,保持规模化生产以控制供应链成本。部分企业则在复杂制剂(如微球、脂质体)和生物类似药领域取得突破,以更高的技术附加值实现差异化竞争。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共批准创新药210个、创新医疗器械269个,且均保持加速增长态势。目前,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在研创新药约占全球的30%。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正在不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集采规则持续优化的同时,市场也需明确的发展确定性。韩晟指出,从短期趋势来看,药品集采已释放清晰信号,正朝着反内卷、更公开透明、强质量保障的方向稳步推进。这一核心发展方向始终明确,尽管推进的力度与节奏可能根据反馈信息、未来实际情况及现有实施条件动态调整,但方向的确定性毋庸置疑。
多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国家药品集采制度推行至今,已从初期探索逐步走向成熟自信,其核心原则与发展方向保持稳定,而具体实施措施与规则会根据实践反馈持续迭代完善。可以肯定的是,集采制度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将在持续优化中不断完善,更好地平衡惠民诉求、企业发展与行业高质量转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