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掀起了一轮罕见的价格上涨潮,DDR4内存条、SSD固态硬盘等存储产品价格普遍翻倍,部分涨幅甚至超过黄金。
以16GDDR4内存条为例,价格从此前的180元—190元飙升至400元以上,部分品牌报价高达420元;三星1TB SSD从原先的200多元涨至620元,2TB版本更是突破1200元大关。
“以前才180元—190元,现在我们这儿卖400元,网上价格更高。”一位DDR4卖家指着柜台上的产品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当记者试探性地表示“等便宜点再来”时,卖家摇头回应:“不会便宜了,虽然目前价位偏高,但后续可能还会继续上涨。”
《华夏时报》记者实地走访深圳华强北时发现,“一天一个价”成为普遍现象,现货供应紧张,部分产品甚至“有价无货”。在商户与采购者之间,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价格剧烈波动的无奈,也有对存货价值瞬息万变的焦虑。
“上午的价,下午就没了”
“情况很复杂,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在新亚洲电子城,专注存储产品回收的七跃企泰科技公司陈先生对《华夏时报》记者坦言。他三个月前将店铺从深纺大厦迁至此处,本想抓住这波行情,但此刻言语间却流露出对市场走势的迷茫。“工厂已停止生产DDR4,市场缺货自然导致价格上涨。即便有人手中有货,也不一定愿意出手。”
而这种不确定性在华强北市场内随处可见。一位主营组装电脑的商家一边展示报价单一边感叹道:“涨得太离谱了,涨幅超过50%!”他指着一款512G固态硬盘对本报记者说,“以前只要100多元,现在接近300元。”谈话间电话响起,他对着电话另一端强调:“现在的价格就是这样,下午再来,我不能保证还是这个价。”
“一天一个价”,是《华夏时报》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听到最频繁的一句话。浪险硬存储负责人杨先生也证实了这一现象:“我们每天报价都在更新,价格天天上涨。”他拿起一条16G的DDR4内存条进一步说,“以前200多元,现在400多元,整整翻了一倍。”他言语中既有“手中有货”的庆幸,也夹杂着对后市“有价无市”的担忧。
对于本轮价格上涨的原因,市场普遍认为源于上游供应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据了解,上游晶圆厂对DDR4等旧制程芯片的产能调整是主因之一。全球AI浪潮推动存储芯片需求爆发式增长,供需矛盾在华强北被迅速放大。
在需求端,除传统消费电子与企业级需求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数据存储与处理需求正成为重要推动力。尽管商户难以量化AI的具体影响,但普遍感受到“芯片紧缺、供不应求”的市场氛围。
“现在手里有货的都舍不得卖,宁愿捂在手里,等价格继续上涨。”在华强北经营存储产品回收业务十余年的陈先生表示,上游工厂已经停止生产DDR4等成熟制程产品,市场缺货直接推高价格。这背后,是AI产业爆发带来的存储芯片需求激增与上游晶圆厂产能收缩之间的激烈碰撞。
芯片短缺已成为价格上涨的核心推手。“我们依赖原装拆机芯片,现在收购渠道全面缺货。一方面是AI服务器对存储芯片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原厂产能有限,叠加部分贸易限制,供应链完全跟不上。”杨先生进一步指出,目前市场陷入观望状态,“有货的惜售,没货的不敢进货,只有真正的刚需客户才会接受当前价格。”
终端销量锐减,企业采购推迟
价格飙升并未带来销量的同步增长,反而对终端市场形成明显压制。
一家主营电脑组装与服务器配置的商户透露,存储价格暴涨导致其销量锐减。“以前生意就不好做,现在更难——个人消费者普遍持币观望,企业客户也缩减了采购规模。”该商户表示,尽管国产品牌SSD价格较外资品牌低约30%,但缺货仍是常态,“上午报价下午就可能断货,我们只能从囤货商手中高价拿货,利润率反而被压缩。”
作为日本东芝旗下的存储产品品牌,东芝硬盘华强北商家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其主营的企业级机械硬盘价格自三季度以来持续攀升,1TB产品从300多元涨至500多元,涨幅近80%。“尽管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刚需支撑销量未出现大幅下滑,但价格暴涨已迫使部分企业推迟采购计划。”该商家坦言,更严峻的是供应链排期,“目前大额订单已排到明年10月,叠加国际形势、物料成本等宏观因素,短期内价格难以下跌。”
在这场价格风暴中,行业格局悄然发生变化,国产存储销量占比显著提升。多位商户向记者推荐国产品牌固态硬盘,“国产512G的一般200多元,现在280元左右,卖得最好。”此外,国产NVMe固态硬盘凭借性价比优势,已成为市场主流产品之一,价格通常在200至300元区间,较三星等国际品牌具有明显价差。
在国际品牌价格高企、供应不稳的背景下,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品牌正成为市场主流选择,也为国内产业链带来难得的机遇窗口。这反映出国内存储产业链成熟度不断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国际品牌供应波动带来的市场冲击。
市场普遍观望,监管部门已介入关注
在价格风暴中,市场心理出现微妙变化。一方面,手握现货的商家普遍“惜售”,期待价格进一步冲高;另一方面,下游采购方则陷入“不敢买、不愿买”的观望情绪。
《华夏时报》记者走访时注意到,众多海外采购商活跃于华强北电子世界的存储门店。在华强北电子世界博睿品牌柜台前,记者遇到两名正在询价的外国客户。该品牌销售雷先生介绍:“自9月涨价以来,1TB SSD从200元涨至400多元,海外客户咨询量明显增加,但多数仍处于观望状态。”
目前,该品牌采取薄利多销策略,让月销量维持在百个以上,涵盖内存与硬盘产品。对于终端需求,雷先生表示:“刚需客户再贵也会买,而部分企业和家庭用户则能省则省,暂缓采购。”
值得注意的是,外籍采购商在华强北的活跃度有所提升,反映出全球市场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并未减弱,但价格的快速波动已为国际贸易带来不确定性。
本轮存储产品价格上涨周期中,价格波动前所未有。业内人士指出,此轮涨价并非单纯由短期投机驱动,而是结构性供需失衡的结果。“涨价-囤货-更缺货”的恶性循环若持续,恐将抑制整体市场需求,甚至引发行业收缩。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联系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专家进一步了解,该专家表示,此轮存储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已引起监管部门关注。“监测数据显示,价格上涨主要受全球存储芯片产能调整、AI产业需求爆发及部分贸易政策影响。”他建议,消费者应理性采购,企业需警惕囤货炒作行为,“监管部门将密切跟踪市场动态,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目前,华强北存储市场仍处于“量缩价涨”的高压状态。在AI驱动、产能收缩与供应链博弈的多重作用下,价格短期内难现回落迹象。然而,随着监管部门介入、企业采购策略调整以及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市场或将逐步从“恐慌性囤货”转向“理性供应”。
在这场价格与供需的拉锯战中,华强北正迎来新一轮行业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