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凌晨曹恩惠西安报道
从西安市区向北驱车一小时,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静立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产业园区中。园区内,身着统一工装的研究人员步履匆匆,实验设备有序运转——这里不仅是隆基绿能(601012.SH)的技术创新策源地,也是其参与全球光伏竞争的核心壁垒所在。
在这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见到了隆基绿能首席科学家、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
2024年6月,徐希翔因荣获第52届IEEE光伏专家大会授予的William R. Cherry奖(被誉为“光伏界诺贝尔奖”)而成为业界焦点,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以徐希翔为首的研发团队长期深耕高效光伏技术研发,在电池结构、材料科学等领域积淀深厚。他从顶尖科研机构转身投入产业界,带领团队将前沿实验室技术推向规模化生产的临界点。
“当前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正经历从 ‘同质化价格竞争’向‘差异化价值创造’ 的关键转型。技术驱动是打破内卷、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徐希翔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在他看来,全球光伏技术竞争版图中,中国在产业化规模和效率上已实现领先,但在最前沿的叠层技术等领域,竞争依然胶着。
“BC破卷”:以技术重构产业价值
21世纪:回顾过去多年研发历程,从实验室的创新到具备产业化潜力的过程中,最大瓶颈是什么?是技术本身的成熟度,还是降本增效的工程化挑战?
徐希翔:在我们超过四十年的光伏技术研发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突破莫过于高低温混合型HIBC电池技术的开发。这一路线基于我们团队在纯低温技术路线上的持续积累与深刻反思。
2022年10月,我们首次以26.81%的效率创造了硅太阳电池的世界纪录,实现了中国团队在该领域的历史性突破。随后在2023年12月,我们将HBC电池效率进一步提升至27.3%。然而,我们意识到,纯低温技术虽具效率优势,但其高昂的设备成本构成了规模化应用的瓶颈。
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高低温混合技术路线,旨在融合低温工艺的优异钝化性能与高温工艺的成本优势。通过历时一年的技术攻关,我们在激光改性工艺、电池结构设计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最终在2024年底成功开发出效率高达27.81%的HIBC电池,这一成果意味着我们已将电池效率提升至其29.4%理论极限的94.6%。
这一突破的价值不仅在于效率数字本身,更在于我们找到了一条兼具性能优势与成本竞争力的技术路径,为光伏行业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1世纪:隆基在BC技术上持续投入研发,您认为目前要实现BC技术大规模应用,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隆基有哪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BC对光伏行业的当下价值和长远价值有哪些?
徐希翔:BC技术通过将电池正面栅线转移至背面的创新结构,有效减少了对入射光的遮挡,从而在实现更高转换效率的同时兼具美学价值。作为平台型技术,BC可与多种主流电池技术路线相结合,为持续提升电池效率开辟了新的路径。
目前,隆基已实现BC组件的大规模量产,并成功占据高端应用市场。尽管当前BC组件成本与TOPCon技术已较为接近,但其市场认知度与应用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通过进一步优化工序、推进少银和无银金属化等关键工艺,BC技术有望在进一步优化成本的同时,加速向更广泛的市场渗透。短期来看,BC技术为市场提供了差异化的高效产品选择;长期而言,随着技术迭代与应用场景拓展,BC将推动行业打破效率瓶颈,为光伏产业迈向更高价值发展阶段提供持续动力。
21世纪:从产业链视角来看,非银金属化是BC技术降本路径重要的一环,目前进展如何?预计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多久?
徐希翔:相比其他晶硅技术路线,BC技术因工艺步骤增加导致制造成本有所上升,这一挑战也促使我们更早布局非银金属化技术的研发,以推动整体成本的优化突破。
钟宝申董事长和首席技术官李振国高度重视无银金属化技术开发。多年来我们系统评估了包括铜电镀、图形化真空镀膜和贱金属浆料在内的多种技术路径。目前,图形化真空镀膜与贱金属浆料两种路线已实现原创性突破,在组件可靠性与可制造性方面均通过验证,具备产业化基础。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推进设备、材料与工艺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工程化成熟度,预计最快于2026年第二至三季度实现规模化导入。
目前,相关技术已完成开发定型与产能规划,为非银金属化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1世纪:隆基正致力于构建BC技术的产业生态圈。从专业角度来看,应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将当前的链式合作升级为“创新共同体”,从而系统性降低研发风险、加速技术迭代,使BC技术释放出更大的产业价值?
徐希翔:在BC技术的演进过程中,众多合作伙伴为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推进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合作中,隆基注重通过合理的知识产权共享与保护机制,引导行业从同质化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创新竞争,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营造可持续的发展环境。BC生态圈的构建,不仅是隆基的技术战略,也是当前光伏行业“反内卷”实践的重要样本。
从行业意义看,BC生态圈将从三个层面推动产业进步:一、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加速技术迭代与成熟;二、通过协同创新优化工艺与成本,持续降低度电成本(LCOE);三、拓展光伏产品的应用场景,推动行业从单一竞争走向多元共赢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生态模式的构建,旨在形成技术护城河,规避低水平重复建设,为光伏产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范式。
展望未来,隆基将继续以开放协同的姿态,与生态伙伴深化从技术原理到工程难点层面的联合攻关,共同突破BC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瓶颈,实现共生共赢。
研发驱动:从实验到量产
21世纪:你带领的研发团队借鉴了半导体芯片行业的全天候研发模式,这种模式在光伏研发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解决?
徐希翔:我们引入半导体行业通行的全天候研发模式,主要是基于研发实验室一些设备,例如大型真空镀膜设备的运行特性。这类设备需持续运转以达到稳定的工艺窗口,若夜间停机不仅影响研发进度,也造成设备资源闲置。因此,为实现高效的工艺调试与数据积累,全天候运行成为必然选择。
目前该模式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从实验室效率突破到规模化量产之间的“工艺转化瓶颈”。与半导体产业中试与量产设备高度接近不同,光伏领域有时出现实验线效率优异但难以产业化的现象。因此,全天候研发不能仅追求效率提升,必须同步考虑可制造性。
为此,我们正推动研发与量产环节的更早融合,在研发初期即导入量产工艺思维与设备参数设定,并通过“实验线+中试线”双通道机制,系统缩小实验室与工厂之间的差距,从而在加速技术突破的同时,确保其具备快速产业化的基础。
21世纪:荣获“光伏界诺贝尔奖”标志着国际学界对隆基研发路径的认可。这一成就对隆基的技术品牌形象与行业引领地位以及对你个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将技术愿景转化为团队内生动力的过程中,隆基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创新机制与文化?
徐希翔:这个奖项对我个人而言是莫大的激励,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对隆基绿能长期坚持研发投入、实施高目标牵引战略,以及研发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原创创新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对中国光伏产业整体技术实力的国际肯定。
在隆基的研发体系中,我们始终秉持"价值导向"原则,聚焦行业与客户面临的现实问题,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首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研发目标,我们通过让核心成员深入理解目标的重大意义,将其转化为内在驱动力;其次是建立包容试错的创新文化,鼓励提出突破常规的设想,对实验过程保持合理容错空间;第三是推行科学的工作方法,将第一性原理与精益工程相结合,在高职级人员"现地现物现实"的带领下,不断提升研发效率。这种系统化的创新机制,正是隆基持续实现技术突破的重要保障。
21世纪: 隆基绿能在研发过程中,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之间的关系?目前研发成果的商业化转化情况如何?
徐希翔:隆基绿能始终以"宽研窄投"为核心战略,构建起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之间的高效平衡机制。公司设立中央研究院,系统性开展从电池技术、组件工艺到关键材料及专用设备的全方位创新孵化。通过"量产一代、开发一代、探索一代"的梯队化研发体系,确保持续掌握现有主流技术、培育下一代核心技术、储备前沿创新技术,在技术迭代中始终保持行业引领地位。
一方面积极布局新型电池结构、新材料体系等前瞻性领域,另一方面聚焦具备大规模产业化潜力的技术路径,确保创新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目前,公司已成功实现高效硅片、单晶PERC、TOPCon、BC等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并持续推动技术迭代升级。
光伏转向:从价格到价值
21世纪:当前,摆脱低水平竞争困境已成为光伏行业的共识。除了供需侧的即时调控,还有哪些根本性的路径能够推动行业走向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与差异化竞争在其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徐希翔:在当前各行业普遍面临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内卷”已成为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到光伏产业,产能过剩、价格战与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尤为突出,推动行业从低水平竞争转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亟待突破的关键议题。
正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宋志平教授所指出的,企业摆脱内卷的根本路径在于“创新驱动”,并应着力推进“四化”战略——即差异化竞争、细分子市场、高端化转型与品牌化运营。
聚焦光伏行业,治理路径需从两方面协同推进:一方面,加强行业层面的供需调控,遏制低效产能无序扩张;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依托技术创新构建差异化优势。具体包括持续推进电池技术从PERC向TOPCon、HJT、BC等高效路线演进,不断提升转换效率、降低度电成本、增强产品可靠性;同时积极拓展BIPV、光储一体化等新兴应用场景,塑造多元增长极。对于BC等先进产能技术,有必要通过国家“领跑者计划”等政策引导;对于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可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加速技术成熟与产业化进程。
这一过程可形象地比喻为河道治理:短期可通过“限流”缓解拥堵,即调控供需;但长远必须依靠“拓宽河道”——即技术突破,以及“开挖新支流”——即场景创新,并配以“高效的航行规则”——即行业规范与政策引导,从而引导光伏产业驶向健康、有序、高附加值的发展新航道。
21世纪:行业应如何超越当前的技术平行竞争,通过哪些根本性的原创突破,才能真正构建起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摆脱价格内卷,走向价值竞争的新阶段?展望未来,哪些技术趋势将对行业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徐希翔:当前,光伏产业正经历从“同质化价格竞争”向“差异化价值创造”的关键转型。技术驱动正成为打破行业内卷、重塑竞争格局的核心力量。产业竞争已步入以原创技术为引擎、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逻辑发生根本转变,竞争力不再仅依赖于规模与成本,更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化产品定义力以及对细分市场的精准洞察。
从产业演进视角观察,当前光伏技术正进入以深度创新为特征的新阶段。
过去十年,单晶替代多晶、PERC技术成为主流,支撑了行业规模化发展;当前,TOPCon、HJT、BC等N型技术加速迭代,在提升转换效率与优化成本之间寻求突破,推动行业逐步走出同质化竞争。
与此同时,以HPBC、HIBC等差异化电池结构、钙钛矿/晶硅叠层、BIPV一体化应用、光储融合及智能运维为代表的系统级创新,持续拓展光伏技术的价值边界。
从1954年最早的硅太阳电池用于人造卫星开始,晶硅电池效率世界纪录一直由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垄断,这也标志了这些国家曾经在光伏技术上领先。
但是,26.81%的电池效率,意味着中国在包括电池和组件技术、设备和材料等产业链条上完成了追赶和超越。
未来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将围绕两大核心路径并行推进:其一,对现有单结晶硅技术进行持续的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重点突破无银金属化等关键工艺,最大限度挖掘成熟技术路线的潜力和应用场景;其二,积极攻关以钙钛矿/晶硅叠层为代表的下一代叠层电池技术。当前该路径已展现出显著的效率增益,下一步需重点突破其长期可靠性问题,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