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删去了“加力实施增量政策”的相关表述之后,市场对年内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发力的期待有所降温,抓好存量政策落实工作被视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的重点。
11月11日晚间,央行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再次释放出货币政策思路边际变化的重要信号。央行表示,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央行时隔五个季度重提“跨周期调节”,上一次提及“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还要追溯至《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这一表述也与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中的表态一脉相承。在“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部分,《建议》明确提出要“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持续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
从具体思路看,逆周期调节主要是针对影响经济趋势的短期负面因素,通过及时采取逆向举措来对冲和消除负面影响,进而实现稳定经济目标的调控模式。跨周期调节则是立足于系统思维,更加注重经济的长期健康运行和有序增长,强调宏观调控应围绕影响周期的长期因素来持续发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曾告诉记者,逆周期调节是通过运用一系列宏观政策工具,及时熨平经济运行可能出现的短期波动;跨周期调节加入了对中长期经济发展的考量,兼顾经济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与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多名受访首席经济学家也向记者解读,此次央行重提“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意味着下一阶段货币政策需兼顾短期经济波动与中长期结构优化,且政策天平可能更向中长期考量倾斜。
在《报告》的“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展望”部分,央行也明确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升宏观经济治理的效能,统筹好短期增长和中长期发展,推动新旧动能平稳转换,做好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支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更加注重中长期经济结构转型
“跨周期调节”的说法首次提出是在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会议当时要求“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并强调“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彼时《学习时报》评论员蒲实曾在《如何正确理解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一文中指出,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主要表现为两大不同:
决策方式上,逆周期调节强调“相机抉择”,而跨周期调节则强调“未雨绸缪”。逆周期调节侧重于经济出现波动后的精准施策,跨周期调节着力对经济发展的中长期优化,更加注重稳增长和防风险的统筹推进,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和内生动力。
政策工具上,逆周期调节强调“单一实用”,跨周期调节则强调“多元联动”。逆周期调节一般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的传统调节方式,精准攻克短期扰动;而跨周期调节则强调财政货币政策与中长期战略规划、区域和产业等政策间的协调与配合,妥善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等中长期问题,促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也告诉记者,央行此次重提“跨周期调节”,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货币政策的优先级正在从“短期波动应对”向“中长期战略布局”切换。央行在《报告》中“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并列提法,意味着短期稳增长仍是硬任务,但政策天平大概率向中长期考量倾斜。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当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政策更偏向稳增长,所以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当经济企稳、转型进入关键期时,货币政策更聚焦长远,要防止短期刺激透支中长期空间。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向记者分析,央行《报告》中时隔五个季度重提“跨周期调节”,并表示要“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并非简单重复旧有表述,而是基于当前经济运行和金融环境做出的政策再平衡。
一方面,我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核心CPI同比上涨0.6%,三季度PPI降幅较二季度收窄0.3个百分点,显示经济稳增长压力已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宽松货币政策下,我国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若继续过度单边降息和总量扩张,政策效果将边际递减,且可能透支未来调控空间。
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来看,物价企稳回升的态势仍在延续。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同比上涨0.2%,其中核心CPI同比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实现年内首次上涨,同比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
在董忠云看来,未来央行将遵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的总原则,并在其可调节的范围内加强对跨周期调节的重视,体现出货币政策操作因时制宜、动态平衡的特征。但重提“跨周期调节”并不代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发生调整,而是意味着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可能更加谨慎,未来大概率更侧重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精准支持实体经济,为“十五五”顺利开局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近期货币政策加码紧迫性降低
在《报告》的“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展望”部分,央行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延续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 5.2%,生产供给平稳增长,新动能稳步成长,民生保障持续加力,经济运行展现出韧性和活力。国民经济稳中有进,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有基础有支撑。
还有权威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未来政策把握,央行依然强调了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与外部、支持经济与银行自身健康性四方面关系的平衡,同时,考虑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内需不足,下一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抓好政策落实,充分释放政策效应。
综合多名受访人士观点来看,在全年经济目标完成压力可控的背景下,央行近期货币政策加码的紧迫性有所降低,近期将更多聚焦于落实落细存量政策,同时兼顾跨周期的政策储备。
例如,远东资信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张林告诉记者,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同比5.2%,加之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下达投放和5000亿元地方债务结存限额的安排使用,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相较三季度会有所回升,全年5%左右的经济发展目标有望顺利完成,在当前时点再降准降息的紧迫性不高。
张林进一步分析,除了紧迫性不高之外,货币政策本身也受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一方面是时滞效应,货币政策传导至实体经济的链条比较长,货币政策传导为投资或消费扩张可能需要半年以上,而财政政策和准财政政策见效更快。另一方面是非对称效应,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降息面临“零利率”下限,存款准备金率也有隐形下限,因此要预留并珍惜政策空间,这也是“跨周期”所必须的考量。
张林还称,随着房地产和城投平台两大融资发动机降速,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增长也有所放缓,降准降息这类总量型政策的效果可能也不会太显著。央行目前更加依赖结构性货币政策,定向驱动科创、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领域的新融资需求形成,这也会是明年货币政策继续发力的重点抓手。
再如,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记者,重提跨周期调节是对当前“弱复苏、低通胀、高转型压力”形势的理性回应,表明货币政策将更注重“科学稳健”和“传导效率”,更注重精准发力而不是全面强刺激。在需求不足、物价水平较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逆周期调节可能加剧结构性失衡,需通过跨周期视角统筹短期托底与长期转型。
伍超明还指出,跨周期调节有助于淡化对数量目标的过度关注,转向价格型调控和结构优化,提升存量资金效率,匹配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定价、稳定净息差,防止因短期利率过低导致长期金融脆弱性。此外,跨周期调节还可以为财政、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预留空间。在货币政策面临需求不足而出现“软绳效应”的情况下,尤其需要财政政策协同发力,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