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12日电 (谷青竹)江苏省统计局日前发布信息显示,江苏十三市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GDP)已全部出炉。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整体经济答卷既延续了“苏南领跑总量”的传统格局、也呈现出“苏北冲刺增速”的新增亮点,折射出“苏大强”全员冲刺、均衡发展的良好经济面貌。

在江苏五位“万亿俱乐部”成员中, 前三名目前已完成了“万亿KPI”,分别是:苏州(19930.21亿元)、南京(14059.49亿元)、无锡(11885.74亿元),合计贡献了江苏全省近55%的GDP,苏南领先的地位依然稳固。
值得关注的是,徐州、淮安以6.0%的增速领跑全省,成为本张“成绩单”中最亮眼的突破点。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不仅增速领跑,更以7298.12亿元的经济总量稳坐苏北龙头。而苏北的高增长并非“单点突进”——宿迁(3436.13亿元)、盐城(5864.11亿元)的增速分别为5.8%、5.6%,除连云港5.0%的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整体来看苏北地区形成了“全域提速”的良好态势,南北发展的“梯度差”正加速缩小。
在苏南的“强”和苏北的“快”之间,苏中三市的表现更偏向“稳”。在两座后晋“万亿之城”中,前三季度南通以9788.94亿元的经济总量暂居第四,并与第五名常州(7968.51亿元)拉开了较大差距。而作为江苏“腰部城市”的代表,扬州(5925.15亿元)、泰州(5369.59亿元)的增速分别为5.5%、5.4%,亦是稳中有进,共同构筑起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韧性。
从数据可见,无论总量第一还是增速第一,前三季度表现亮眼的城市都具有共同特点——工业“主引擎”拉动强劲。
“最强地级市”苏州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1%,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电子元件、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1.1%和20.6%。
徐州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其中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18.5%。上半年,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规模达7800亿元,集成电路与ICT、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均突破500亿元,跃居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1位。
淮安的经济总量虽然在全省偏低,只有3937.89亿元,但今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领跑的势头可谓一路昂扬。前三季度,淮安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工业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8.1%、9.9%、7.9%,高于全省1.3、5.4、3.7个百分点,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三、第二。
进入本年度 “收官季”,江苏省内还可能实现哪些新突破?
苏北地区里,徐州正全力冲刺苏北首座 “万亿城市”,这一突破不仅将改写苏北经济格局,更将重塑区域协同发展版图。作为江苏西北角深入中原的战略节点,徐州坐拥四省交界的地理禀赋与五省通衢的交通优势——东濒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连齐鲁,成为淮海经济区的腹心枢纽,区域内核心城市到徐州的平均直线距离仅约120公里,辐射力触达周边广阔腹地。
从城市定位来看,2017年国务院在《关于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其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2023年又获江苏省政府批复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双重定位叠加赋予其更强的资源集聚与辐射能力。一旦成功晋级万亿城市阵营,徐州将成为淮海经济区深度融入长三角的 “桥头堡”,为两大区域的协同发展提供更稳固的支点。
腰部城市中,盐城与扬州的经济差距正持续收窄,形成“紧追互促”的良性竞争格局。盐城的快速突围,得益于沿海区位优势与精准的产业布局双重赋能:其新能源产业(海上风电、动力电池)规模持续扩张,截至7月底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达2006万千瓦,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迈入两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发电城市。目前,盐城已集聚新能源规上企业201家,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构建起风电、光伏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完备生态;2024年年末,由盐城牵头申报的盐常宿淮绿色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功入围工信部评定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盐城、宿迁、淮安三市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另一边,扬州则立足自身产业根基稳步向前,以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支撑,2024年相关产业保持高增长态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同比增长12.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0.1%,高端装备产业同比增长8.8%。两城虽在产业赛道上各有侧重,但均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共同激活了江苏腰部城市的发展活力,为全省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筑牢“中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