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似乎已经成为了广东的特产:约每5个广州人中就有1位当“老板”,深圳密度更高,每4个人就有1位“老板”。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广州实有经营主体数量已突破421.74万户,同比增长15.86%,总量跃居全国第二;此外,截至今年9月末,深圳登记在册商事主体突破457万户,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进一步拆解数据可以看到,不仅数量大、密度高,广深“老板”的含金量同样很高。2025年,广州共有21家企业跻身《财富》中国500强,其中小鹏汽车排名大幅提升101位;深圳共有38家企业跻身《财富》中国500强,有8家企业入围前100名企业名单。
不断涌现的经营主体,构成了极为突出的“老板经济”现象,也成了观察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窗口。
不难发现,这些“老板”之中既有传统商贸领域的创业者,还有来自新经济领域的开拓者。例如,在广州“老板”当中,来自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的创业者逐渐增多;深圳的“老板”涵盖了互联网、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以及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步入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阶段,广东正进一步通过给政策、给场景、给服务,让企业主体挑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大梁”。这些不断涌现、涌入,最终扎根并生长的企业,也正在重塑广东经济的新动能:越来越多来自新兴经济领域的“老板”,在推动广东新兴产业“强劲筋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中唱主角。可以说,来自新经济领域的“老板”与新兴产业的共荣共生,构成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劲潜能。
广深“老板”总量接近900万
作为“千年商都”,广州诞生“老板”的速度异常迅猛。
过去12年,广州的经营主体总量实现了四次百万级的跨越。2013年8月突破100万户,2018年9月达200万户,2021年11月增至300万户,直至目前突破420万户。

制图:郑嘉琪
各类经营主体在广州促增长、稳就业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民营企业占比高达95%,成为广州经济的绝对主力军。可以看到,广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20年1.02万亿元增至2024年1.31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2.3%,还贡献了全市80%以上的新增就业。
除了大企业之外,经营主体的构成还包括众多“小老板”。个体工商户广泛分布在广州的各行各业,成为城市烟火气的重要支撑。同时,广州持续推进“个转企”工作,并完善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机制,培育“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从而增强经济微观基础的韧性。
此外,广州外资企业数量超过5万家,累计有36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落户。这些企业共同构筑了一个多元共生、活力四射的市场生态。
雄厚的产业基础,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适合企业茁壮的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的实在政策,成为经营主体长期选择广州的核心动因。“十四五”期间,广州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连续4年被全国工商联评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作为广东城市“双子星”之一的深圳,在培育“老板”方面的能力也很强。从2013年3月至2018年6月,深圳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64个月,新登记商事主体超过256.3万户,超越特区建设30年登记量总和(63.4万)的4倍。2018年,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48.5万户,这个数字到了2019年就上涨到了50.5万户。截至2025年7月末,深圳的经营主体数量已达到452.7万户,无论是总量还是密度,深圳都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
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广东全省,基于广深两大城市的有力贡献,广东经营主体总量在2025年9月3日率先突破2000万户,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稳居全国第一。这一数据,比第二名多了近500万户,呈现出“断层式领先”的优势。其中,广东全省登记在册企业也已突破900万户。
广深两地的经营主体数量合计接近900万户,也构筑起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坚实底座。今年前三季度,广州、深圳两座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均较为亮眼。在双双突破2万亿元的体量上,广州今年以来经济增速实现了3次加速;深圳自一季度以来则一直保持着5%以上的较高增速。
新兴产业“拔节生长”
数据显示,广东经营主体从1000万户翻倍到2000万户,只用了不到8年时间。从2017年到2024年,广东平均每年增加125.6万户经营主体。
但是,培育“老板”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广东这片热土为何盛产“老板”?
从产业链来看,广东拥有从原材料供应到高端制造的全产业链覆盖,做高精尖科研项目可以创业,“拧螺丝”“卖肠粉”也能成为老板;站在区位的角度,广东毗邻港澳,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更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从市场规模看,广东市场经济活跃,有1.278亿常住人口、1.5亿实时在粤人口,消费潜力大,是企业掘金的“富矿”所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部副部长、法学院教授古小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民营经济活跃,发展基础好,科技创新活力强,可在许多方面开展先行探索,比如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以及搭建平台等形式,进一步细化、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中的相关规定,增强促进型立法的实效。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经营主体数量跃升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产业方向的集中与质变。
以广州为例,今年1-10月,广州在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时尚消费品等领域的新登记主体增速均超过100%。此外,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赛道的增速更是惊人,其中,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领域的新登记主体增速高达243.36%。
数据背后,全球首条8.6代印刷OLED产线TCL华星t8项目动工,南沙“芯片一条街”汇聚多家产业龙头、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工厂启动试产、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同日登陆港股......一批代表性企业从登记到成长再到扎根壮大,不断夯实广州新兴产业竞争力,也推动其前三季度GDP突破2.3万亿元,其中新兴产业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
企业的选址逻辑,已从寻找一个孤立的办公地点,转向选择能够赋能成长的产业生态。广东之所以能够吸引企业纷至沓来,得益于其营造的良好环境——不仅“生得快”,还要“长得好”,不少企业融入广东的产业生态,并获得了快速发展。
淘天集团旗下平台喵住将杭州以外首个总部落户天河,正是基于“产业带密度×消费力指数×政策创新度”的选址公式。进驻仅半年,业绩增长达12.2倍,销售额突破60亿元。淘天集团喵住总经理董健表示,喵住选择广州,正是由于广州拥有完整的泛家居产业链,完美契合其聚焦家电、家装、家居的全屋品类定位。
“我们来开公司,并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来了就在这里卖货,而是要跟政府发挥双方优势来建立产业生态,实现长期合作。”在喵住和天河区的联合招引下,超百家供应商在广州设立新主体,其中包括上市公司以及部分世界500强企业。
同样的逻辑吸引着很多企业不约而同地在广州和深圳加大投入。小鹏汽车新总部大楼在天河智慧城全面启用;抖音华南总部落地琶洲,与众多科技公司为邻,深圳后海中心启用为大湾区总部;宇树科技在深圳成立子公司,是看中了其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和"一小时供应链圈。
新兴企业的持续涌入或成立,为广东经济持续注入了新动能。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州经济体量突破2.3万亿元,其中,“3+5”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7517.28亿元,同比增长4.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2%,经济增长超过1/3的动力来自新兴产业;深圳前三季度GDP达27896.44亿元,全市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6.9%、38.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