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近日发布的一份关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研究报告引发关注。11月12日,高盛中国工业科技研究主管杜茜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称,人形机器人行业提前布局有合理性。
“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产能提前布局有合理性,当前的规划并不意味着供应过剩风险迫近。”杜茜对记者表示,“大多数供应链企业对人形机器人行业前景持乐观的前瞻性看法。”
高盛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138万台,其极端乐观情景下的2035出货量为1157万台,这样比较宽泛的区间主要反映出人形机器人仍在行业发展早期阶段,未来前行方向仍有很多可能性。杜茜团队近日在走访长三角地区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企业时发现,大多数供应商都在积极规划中国和海外产能,以支持人形机器人的潜在量产,但尚无公司确认接获大额订单或已有明确的生产时间表。
据高盛了解,目前中国供应链企业的产能规划折算对应每年机器人产量约10万到100万台,且大多数公司打算在接获实际订单后逐步扩大规模。
针对上述数据,一些观点认为,在没有实际订单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产能布局,好像是“在空头支票上盖摩天大楼”。杜茜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制造产业针对未来的技术方向做一定程度的前瞻性判断,尤其是在技术临近量产的关键节点,这是正常的商业决策。我们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长期技术发展趋势也表示认同。”
她补充道,企业先进行产能的规划,后续等有了订单后,再相应做实际产能的布局和调整,也是一个合理的节奏。
杜茜还表示,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目前供应链还没有出现实质性的订单,主要原因是人形机器人的订单量规模尚未形成。“以工业级人形机器人为例,我们认为需要达到万台以上级别的量,才能形成一定体量的供应链体系,如果只是几百或者一两千台的散单,支撑不起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她说道。
她同时称,中国制造业生态成熟完善,在有序布局的同时,行业也要持续积极评估机器人技术真实的发展需求,避免造成供需的阶段性错配;聚焦产品本身的发展,要找到一些阶段性的落地场景。在她看来,当前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来自科技大厂、高校、政府采购等方面,大模型训练、工厂应用以及展会表演等领域在未来一两年能看到放量。
“目前人形机器人在更加泛化领域的应用场景还不多,而对于上述领域,大家已经形成了高度共识。”她说道,“所以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尤其是海外投资者,他们会希望看到企业的一些差异化的产品与技术能力的竞争,配合人形机器人持续的科技突破和更多的落地场景节奏,形成一个比较良性的发展方向。”
今年以来,从资本市场来看,人形机器人赛道已经出现一波显著的上涨。高盛的分析显示,人形机器人及供应链在A股市场的表现突出,对行业发展未来的预期已经反映在了当下的股价中。
另据研究机构Gartner的预测数据,到2028年,80%的仓库将使用机器人技术。到2030年,30%的工厂工人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与人形机器人互动,而非仅限于实验,目前这一比例不足5%。
Gartner还预测,到2030年,采用开源具身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形机器人价格将低至5000美元,为服务型劳动力市场中30%的岗位提供替代方案。到2030年,由于智能机器人在智能、社交互动和人体增强能力方面的进步,80%的人将每天与智能机器人互动,而目前这一比例不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