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开幕。当下,动力电池产业进入“规模扩张”与“质量升级”并行的关键期。面向“十五五”,如何推动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会嘉宾认为,要加强技术协同创新、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例如,要不断挖掘液态动力电池性能提升的潜力,推动高安全、高比能动力电池创新发展。同时,要关注固液混合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推进产业化应用。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致辞中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强化战略引领,绘制发展新蓝图;扩大应用场景,构建融合新生态;健全治理体系,优化产业新环境;坚持开放共赢,拓展合作新空间,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看来,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从2020年的83.4GWh,增长至2024年超过1000GWh,4年时间增长超过10倍;同时,产业集中度与全球竞争力提升,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六成,合计市场份额占比超60%。
今年前三季度,产业延续增长态势,累计装车量达493.9GWh,同比增长42.5%。
同时,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动力电池单体成本降低30%,寿命提升40%,充电速率提升3倍多。同时,固态电池研发取得关键进展,部分企业已完成小批量的试验和装车测试;钠离子电池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场景实现商业化的落地,电池安全技术持续升级。
另外,全球化布局持续深化。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连续两年、动力电池出口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锂电池出口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企业海外建厂步伐加快,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建成多个生产基地,碳足迹核算与国际互认工作取得积极的进展。
“今年,将正式进入‘TWh时代’,预计今年中国市场规模达到1200GWh;2030年将达到3000GWh,全球将达到4800GWh。”长安汽车副总裁邓承浩预计,2027年,固态电池将进入小规模示范阶段,2030年以后,固态电池将逐步走向商业化。
固态电池是唯一选择吗?
与会嘉宾认为:“未来5年,固态电池技术会加速突破,锂电池应用场景越来越广,行业必将进入高质量增长的黄金期。”
围绕“未来电池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以当下的液态锂电池为主还是固态电池为主”“动力电池产业出海”“如何更好应用AI”等热点话题,与会嘉宾展开讨论。
“相较于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是不是能够提高能量密度,是不是有更高的安全性,还没有得到证实。”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久俊表示,不要局限于某一种形式的电池,关键要在能量密度、安全性两个指标上“下功夫”。
张久俊补充称,全固态电池是未来电池技术重要方向,但仍面临固态电解质离子导电率低和固-固界面稳定性两大难题,其商业化应用尚需时日。在发展全固态电池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金属锂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
国轩高科副总裁周复表示,液态锂电池的潜力尚未挖尽,国轩高科将继续深耕。
在出海方面,苏波表示,面向“十五五”,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全球化视野,积极参与并牵头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我国在动力电池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深化与各国的技术研发合作,标准法规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周复认为,“出海”不仅是卖产品,更要推动产业“出海”和生态“出海”,将中国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进行输出。
在场景拓展方面,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表示,在追求长续航的高端电动车、对重量极其敏感的低空飞行器(eVTOL)以及机器人等领域,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是高端市场首选。
但三元锂电池热失控蔓延快,安全挑战严峻。为了解决这一核心痛点,半固态电池成为解决其稳定性的关键答案。
有嘉宾认为,低空经济是未来动力电池的蓝海,将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
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认为,不同地区的用户对于动力形式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充电设施尚未全面覆盖所有场景的现阶段,智能增程电动技术既能有效盘活传统动力领域的积累,又能充分发挥新能源技术的增量优势。
在AI应用方面,有嘉宾认为,AI时代已经到来,应主动将其融入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与安全监控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