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信息显示,近日,浙江唯品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唯品支付”)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2亿元,增幅为100%。
今年以来,互联网企业旗下支付公司增资、收购动作频频,展现出互联网企业布局支付业务的热情。
受访专家认为,当前支付行业正在从“抢规模”转向“重资本”“强合规”发展,马太效应持续加剧。增资不仅是满足监管要求的必要动作,更是支付公司提升抗风险能力、主动拓展业务边界的战略选择。
互联网系支付公司频增资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唯品会全资收购浙江贝付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并将其正式更名为“浙江唯品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并推出“唯品支付”品牌。根据股东信息,目前唯品支付由唯品会全资持股。
唯品支付为用户及企业提供多项支付服务,包括快捷支付、网银支付、条码支付、代扣/代付、个人信息认证、分账业务及跨境业务等,为唯品会集团提供专业服务。
据记者梳理,今年以来,互联网企业旗下支付公司增资动作不断,涉及腾讯、抖音、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今年1月份,抖音旗下支付公司抖音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1.5亿元大幅增至31.5亿元,增资金额高达30亿元;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公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变更行政许可决定信息公示表显示,准予腾讯旗下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至223亿元;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公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显示,京东全资子公司网银在线(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增加注册资本至15亿元等。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落地后,增资成为支付机构满足监管要求、加强合规展业的必然选择。同时,拓展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高资本业务,也在推动互联网企业旗下支付公司密集增资。
在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看来,当前支付行业竞争已从单纯的市场份额争夺,演变为“场景+技术+合规”的综合实力较量。传统支付巨头仍占据优势,电商、内容等垂直领域平台旗下的支付公司通过增资等方式,试图在细分场景中构建差异化支付能力,形成“生态内闭环+跨场景渗透”的竞争格局,部分平台的业务调整也反映出资源正加速向头部集中。
支付牌照收购动作不断
事实上,不仅是增资,互联网企业在支付牌照领域的布局和争夺也体现在一系列股权收购动作上。
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近日,东方电子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子支付”)发生工商变更,原股东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子数据交换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等退出,新增小红书旗下宁智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为全资股东。
与此同时,茅蔚卸任东方电子支付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王闰接任法定代表人并担任董事。东方电子支付注册资本由约1.21亿元增至2亿元。公开信息显示,东方电子支付成立于2008年3月份,经营范围包括非银行支付业务、通信设备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等。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显示,同意新生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生支付”)主要股东由海航云付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艺龙网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艺龙网”),实际控制人由海南海航二号信管服务有限公司变更为同程旅行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程旅行”),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3.3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艺龙网持有新生支付100%股份。艺龙网为同程旅行旗下全资附属公司。新生支付为海南本土唯一持牌支付机构,在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的背景下,其区位优势有望进一步凸显。
“互联网企业收购支付牌照的核心逻辑在于快速获取合规资质,以最低成本打通‘业务场景—支付工具—金融服务’的生态链条。”薛洪言表示,由于支付牌照审批趋严且存量稀缺,直接收购成为缩短业务落地周期的最优路径。这不仅能实现交易数据的内部留存,为精准营销和信贷风控提供支撑,还能通过支付费率自主化降低运营成本,更可借助支付入口强化用户黏性,形成商业闭环。
薛洪言进一步表示,对行业而言,这种模式进一步推动支付服务向垂直场景渗透,促进技术创新与服务效率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加速支付牌照趋于集中,挤压中小支付机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