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市场持续升温。Wind资讯数据显示,自2024年9月24日“并购六条”发布至今,已有184家公司的定增方案落地。剔除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等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定增项目后,180家公司实际募资总额达3496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47家公司募资额均超20亿元。大额定增项目密集涌现,彰显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强劲动能。
这组数据背后,是政策红利、产业需求与资本流入同频共振的结果。政策端,“并购六条”与“科创板八条”等政策组合拳落地,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审核程序简化等举措激活市场供给,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技术攻关注入资本动能;产业端,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催生大量融资需求,在“并购六条”发布后完成的定增项目中,多数资金投向TMT(科技、媒体和通信)等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资本端,定增市场收益率显著改善,“并购六条”发布后一年多以来,完成发行并解禁的竞价类定增项目平均收益率大幅走高,保险、公募等长线资金积极布局,为市场提供充足“弹药”。
在政策、产业、资本三重因素驱动下,上市公司定增“筹得来”已不再是难题,“用得好”才是检验其价值的核心标准。若企业将资金长期闲置或偏离主业盲目扩张,不仅浪费资本市场资源,更会挫伤投资者信心。因此,上市公司需把每一分募集资金“用对用好”,让其充分释放价值。
用途一,聚焦科创主阵地,锚定“硬科技”赛道。从资金流向看,AI、机器人、创新药、半导体等领域已成吸金主力。比如,科大讯飞拟募资不超过40亿元,用于星火教育大模型及典型产品研发与流动资金补充;绿的谐波募资20亿元,投向新一代精密传动装置智能制造项目,深耕机器人蓝海市场。
企业在快速成长阶段,亟须大量资金支撑新项目落地、研发突破与产能扩充,尤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而言,通过定增将资金精准注入研发创新环节,是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地攀升的关键。而技术突破若获得市场认可,投资者收益也将水涨船高,使其更有动力投资科技创新赛道。
用途二,强链补链优布局,激活产业协同效应。对实业企业而言,定增资金是并购重组的助推器,往往能让企业实现“脱胎换骨”。
当前,定增市场形成两大清晰方向:一是“硬科技”企业募资补链扩产能,涵盖产业链链主型企业与细分龙头企业;二是央国企通过定增推进并购重组。数据显示,“并购六条”发布后完成的定增项目中,并购类占比较高,这意味着定增主体正聚焦产能升级与绿色转型,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协同发展,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迈进。电子、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等行业成为通过定增实施并购的热点领域。
用途三,优化财务结构,借力战略投资者“握指成拳”。定增不仅是“融资”,更是“融智”“融资源”的重要契机。
对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而言,通过定增引入权益资金,可降低负债比例、减少财务风险,增强偿债能力与财务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定增主体能借助战略投资者的资金、技术、渠道与管理经验,实现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
例如,今年1月份收官的中国核电140亿元定增项目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作为战略投资者认购120亿元,给予强大资金支持。今年以来,多家国有大行通过定增引入社保基金等长期投资者,既补充了资本金,又优化了股权结构。
当然,确保定增资金“用得好”,还需构建更精细化的监管框架。一方面要强化信息披露,对募集资金投向实施穿透式监管,确保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完善定增股份锁定期安排,抑制短期投机冲动,引导长期价值投资。
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监管护航与企业自律的多方合力下,上市公司定增资金将持续流向科技创新“主阵地”、产业链整合“关键点”与企业发展“急需处”,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