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发展冰雪经济,各地动作频频。日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黑龙江省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6年)》,聚焦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和冰雪经济高地;第十九届新疆冬季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暨2025新疆热雪节将于2025年11月14日至2026年1月14日举办;此外,吉林、甘肃、辽宁、河北等地也出台相关政策或措施,鼓励冰雪产业发展。这些举措推动“冰雪热”持续升温,也推升了资本市场对冰雪经济的期待,相关上市公司股价阶段性走强。
但在“冰雪热”背后,行业深层痛点不容忽视。冰雪经济具有显著的季节性与区域性特征,产业链上市公司也往往面临“火一季、冷三季”的尴尬局面。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冰雪上市公司可从四方面发力,实现从“短期火爆热销”到“全年经营稳健”的转型。
首先,发力冰雪高端装备,借助先进技术破局季节性依赖。
冰雪高端装备的国产化不仅是我国政策支持的重点,更是上市公司突破季节性限制的重要抓手。在造雪设备领域,上市公司可通过研发便于移动和组装的造雪机,突破不同区域气候约束,为南方室内雪场等提供核心设备,也可出口海外市场,保持全年稳健经营。同时,上市公司可将光伏技术、储能技术和制冰制雪系统相结合,降低雪场能耗,缓解冰雪场地的四季运营压力。另外,上市公司还可积极开发VR滑雪模拟器等产品,便于消费者低成本感受冰雪乐趣,延伸消费链条。
其次,绑定知名IP,借助衍生品激活消费潜力。
冰雪衍生品的开发,是破解季节性依赖的重要路径,而IP联名则能放大产品价值。上市公司可将冰雪元素与文化IP深度融合,开发文具、服饰、数码配件等产品,这样即便是在非雪季,周边产品仍可通过线上渠道持续热销。衍生品收入占比的提升,能够有效增强上市公司的经营稳健性,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再次,打造冰雪赛事,构建常态化运营生态。
上市公司可打造“校园培训—区域联赛—全国总决赛”的冰雪赛事闭环,全年举办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等冰雪赛事,在非雪季通过室内场馆维持运营。同时,上市公司还可引入热门赛事活动,将单一雪场的运营升级为“热门赛事+场地服务+转播营销”的综合模式,淡季通过赛事筹备、裁判培训等业务填补营收空白,可部分熨平季节性因素对经营造成的波动。
最后,跨界健康产业,挖掘冰雪康养长尾效应。
上市公司可推出“冰雪运动+温泉疗愈”等套餐产品,冬季主打滑雪后的肌肉放松,夏季升级为避暑康养产品,提升非雪季期间酒店入住率和相关设施设备的使用率。此外,产业链公司还可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发针对呼吸系统、关节健康的疗愈课程,吸引中老年高净值客群,形成“运动—防护—康复”的全周期服务链条,摆脱对雪季消费的依赖。
总的来看,上市公司需以技术创新为基石,以IP赋能为纽带,以赛事运营为支撑,以健康产业为延伸,构建“四季可运营、全域可覆盖”的业务生态,实现从“火一季”到“热全年”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