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自动驾驶在诸多商业叙事中前景无限,但相关公司持续亏损、商业模式尚未跑通也是不争的事实,技术同质化、高度依赖政策、持续不断“烧钱”,当下,“活下去”成为当务之急,融资则成为重要一招。
近日,小马智行(证券简称:2026.HK)和文远知行(证券简称:0800.HK)两家知名自动驾驶公司H股上市当日,股价均出现破发;两家公司均在美股、港股两地上市,但市场反应平淡。中长期能否将“前景”转变为“钱景”,要看它们是否能把“规模”变成“现金流”。
持续“烧钱”持续亏损
2024年,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均在美股上市,今年又几乎同时在港交所上市,两家公司均是Robotaxi行业领域中的知名企业。不过,两家公司存在诸多不同。
从商业模式来看,小马智行走的是“深度运营”路线,文远知行走的是“产品矩阵”路线。小马智行主要着重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同时经营自动驾驶卡车服务和技术授权与应用业务,验证不同商业场景核心L4级高度自动驾驶技术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其核心逻辑在于依托“虚拟司机”平台,同时切入重卡和乘用车,先靠技术授权和卡车前装业务获取现金流,再扩大Robotaxi车队规模。文远知行的业务则主要包含销售自动驾驶出租车及相关服务、销售其他L4级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及相关服务和自动驾驶小巴等业务;其核心逻辑是把自动驾驶软硬件做成可售卖的“产品包”,既可自营运营,也可由整车厂/政府客户买断,强调多场景复制与国际化。
尽管商业模式不同,但两家公司至今仍未摆脱亏损状态。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度,小马智行营业收入从2022年末的4.72亿元上升至2024年末的5.48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54亿元,但其连续多年亏损的状况未变。2022年至2024年,小马智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1亿元、-8.86亿元、-20.01亿元;今年上半年,小马智行亏损6.88亿元,公司累计亏损达99.08亿元。
文远知行的收入更是逐年下降。2022年至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28亿元、4.02亿元、3.61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0亿元。与此同时,文远知行也在持续亏损,时至今年上半年仍亏损约7.92亿元,公司累计亏损达94.23亿元。
2022年至2024年,小马智行毛利率分别为46.9%、23.5%、15.2%,今年上半年回升至16.3%;文远知行毛利率分别为44.1%、45.7%及30.7%,今年上半年为30.6%。
此次H股上市募集资金,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都将大部分资金用于研发和商业化落地。其中,小马智行此次募集资金净额约为71.94亿港元,其中40%将在未来五年内持续投入L4级高度自动驾驶技术及解决方案的研发;50%将用于推进L4级高度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包括业务开发、生产、销售与营销、客户服务以及与行业参与者的合作等。
文远知行此次募集资金净额的29.32亿港元中,40%将用于开发公司自动驾驶技术栈,包括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数据、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和运营平台;另外40.0%将用于加快公司L4级高度自动驾驶车队的商业化量产或运营。
通过募集资金的相似用途,反映出这两家企业还未完全实现从高额研发投入转向商业化落地盈利的跨越。高投入的研发开支也拖累了两家企业实现盈利,它们的营收规模尚无法覆盖其研发投入。
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小马智行研发费用率(研发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分别为224.6%、170.7%、320.1%;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为272.4%,同比增加14.65%。与此同时,文远知行的研发开支与研发费用率不断攀升。数据显示,文远知行研发开支由2022年末的7.59亿元上升至2024年末的10.91亿元,今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已达6.44亿元。今年上半年,文远知行研发费用率达到322.9%。
“前景”转“钱景”尚需时日
随着智能化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这两家企业的上市,进一步带动了更多企业加大对该赛道的布局力度。
就在上市前一天,小马智行宣布了其第七代Robotaxi车队在广州和深圳投入商业运营。文远知行和萝卜快跑也于近日宣布将在阿布扎比开展纯无人驾驶Robotaxi商业化运营,标志着企业在中东地区的纯无人驾驶运营进入全新阶段。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宣布,将于明年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并启动试运营,同时将高德作为其全球生态合作伙伴,为其提供平台接入服务;特斯拉Cybercab参与了于近日在上海举办的进博会,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拓展其在美国的运营范围;Uber也与英伟达展开合作,共同推动L4级高度自动驾驶部署。
财通证券表示,近期多家Robotaxi公司实现平台合作、运营范围扩张,产业化进程加速。今年以来,全球Robotaxi行业的发展进程正在加速,自动驾驶行业或将在明后年迎来变局。
企业在推进商业化落地进程中,不仅需要强化自身能力建设,也需要技术和政策的协同发力。
技术进步方面,2025年,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受到资本市场和行业广泛关注。在近日举办的第一届自动驾驶出行生态论坛上,引望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李文广表示,全球正加速推进自动驾驶产业走向商用,中国也在多个城市有序推进自动驾驶商用进程。他预判,2026年将实现高速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规模商用、城区L4级高度自动驾驶试点商用。
与此同时,产业端硬件成本下降与生产规模扩大,也为产品的商业化落地贡献了积极力量。
“过去几年,激光雷达单颗成本从数万元人民币下降到现在的两三千元人民币。”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以激光雷达为例子表示,随着L3车型的增多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其成本价格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规模效应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小马智行CEO彭军近日表示,公司目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扩大车队规模。他预计,2028年或2029年前后,公司车队规模将超过5万辆车时,公司现金流有望回正。
江海证券表示,技术的持续迭代进步是Robotaxi实现市场渗透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力,随着其在算法、安全与交互层面的不断成熟,未来Robotaxi将凭借日益完善的乘坐体验、更高的安全冗余和逐步降低的使用成本等优势,逐步推动行业走向大规模普及。
东莞证券表示,考虑到Robotaxi模式的可行性以及成本下降带来的利润提升,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张。预计到2030年,Robotaxi服务将进入商业化成熟阶段,并在全球主要地区进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