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并购潮”正在呈现新变化。自“并购六条”实施一年多来,A股首次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交易数量、金额均同比增长超100%。从并购案例来看,价值创造优先、产业深度整合、私募深度参与成为新趋势。
“并购重组市场正成为资本循环的重要枢纽,为多元主体创造了新机遇。”德恒上海办公室合伙人杨敏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上市企业能够借助并购重组,通过反向合并或资产注入A股上市公司以实现资本市场间接登陆,获取融资能力与产业资源,追求可持续发展;上市企业能够依托并购重组横向整合与纵向优化突破增长瓶颈,剥离低效资产,进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投资者能够通过多元化、并购退出机制收回投资本金和收益,加速投资资本高效流动。
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是本轮“并购潮”的显著特征。其中,既有以产业协同为目标的并购重组,比如中国船舶拟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也有科技创新驱动的“硬科技”并购重组,比如华虹公司拟收购华力微股权;还有助力“走出去”的境外并购重组,比如立讯精密收购Leoni AG(莱尼公司)及其下属全资子公司股权。
“并购重组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的重要引擎。”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王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上表示,随着中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的加速布局,并购驱动的技术升级正在多个领域形成“DeepSeek”时刻;传统产业的上市公司通过积极并购加快转型步伐,重塑A股估值逻辑;龙头企业通过战略并购,从简单的规模扩张实现产业链整合和全球化的布局。
尤其是“硬科技”企业,成为并购的重点对象。梳理今年以来的并购案例,不少并购标的集中在信息技术、半导体、电子设备、机械设备、生物医药等“硬科技”行业。如晶圆代工大厂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罗博特科拟收购德国高端光电子设备企业ficonTEC,恒为科技拟并购数珩科技,南京化纤拟购买南京工艺等。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并购重组正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战略协同、科技创新与政策引导将共同塑造新一轮高质量并购浪潮。其中,产业逻辑主导的深度整合将成为主流,与过去“炒壳套利”不同,当前及未来的并购更强调横向协同与纵向延伸,尤其在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围绕核心技术、关键资源的并购将持续活跃,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
“当前并购标的超半数聚焦信息技术、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绝非市场自发,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的精准落地。”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告诉上证报记者,这标志着并购逻辑从“规模扩张”跃升为“价值创造”,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补链强链,直接推动技术壁垒突破与生态协同。
并购重组市场升温背后是政策暖风频吹。去年,证监会发布“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今年5月,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同时,多地发文鼓励并购重组,目前已有北京、深圳、上海、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出台了支持企业并购的文件或政策举措。
上证报记者梳理发现,各地多措并举推动企业并购重组,如举办推介会或培训会,邀请并购重组专家对有意愿的上市公司进行培训或对接资源;建立并购重组后备资源库,研究专项措施推动上市公司与产业企业并购重组;拓宽并购项目资金来源,与产业龙头合作发起产业并购基金等。
其中,由地方国资作为发起方设立的并购基金渐成趋势。从加码投资到筹集基金,地方国资背景的私募基金非常活跃,成为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的重要力量,如池州国资基金控股宝利国际、无锡国资入股博汇股份等。在市场化机构主导的交易中,也常见国资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参与,形成“国资平台+产业资本赋能”的协同模式,如启明基金收购天迈科技等。
在田利辉看来,地方政府将服务从“事后监管”前移至“事前撮合、事中赋能”,建立重点标的清单、提供全流程支持,这不仅降低了并购交易成本,更催生出“1+1>2”的产业效应。未来,随着政策生态深化,并购将从资本工具蜕变为产业升级的基石,真正实现“存量优化+增量创新”,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跃升注入可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