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化浪潮下,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当前行业竞争的关键,已不仅是汽车本身的智能化,也包括汽车制造的智能化与售后养护、充电服务、保险金融等服务业的智能化。在近日于深圳举办的“第一届自动驾驶出行生态论坛”上,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表示,中国汽车产业要实现“换道超车”,必须坚持“汽车智能化”与“服务智能化”的协同发展。
汽车产业将进入“新三角”竞争力时代
张永伟认为,未来评价一国汽车产业竞争力,需从三个维度综合考量:汽车技术与制造、数字与AI技术、汽车服务业。放眼全球汽车市场,美国在数字技术与AI应用上较先进,欧洲制造能力强但数字与AI生态相对薄弱,相比之下中国则拥有更加丰富的服务业态。
由此可见,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维度的增加,为服务生态的全球化提供了契机。出口增长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在此背景下,张永伟强调,三个新维度构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新三角模型”,这意味着,仅靠制造优势已不足以支撑一国汽车产业在智能时代的领先地位。与智能汽车相伴相生的新型服务体系,如与之匹配的金融、保险、保养、充换电等服务,不仅是巩固国内市场的关键,更将成为中国汽车品牌出海、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差异化优势的新支点。
汽车服务生态亟待智能化转型
基于“新三角模型”,张永伟进一步提出,借助智能化赋能的汽车服务业正成为“第二汽车产业”,其价值空间甚至可能超越制造环节。汽车离开工厂后,其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开发正依赖于服务生态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服务智能化的意义在于打通了“造好车”与“用好车”之间的价值闭环。
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为775.99万辆,同比增长21.31%,渗透率为62.58%。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已经成为市场新车型的亮点和消费者选购的重要考量。
“传统的养车、汽配、金融、保险等业态,正逐步具备数字化特征。”张永伟特别提到途虎养车等企业在服务数字化方面的探索,指出“消费体验的改进不亚于L2级辅助驾驶、L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在自动驾驶时代,车辆保养、充电、停车、保险等环节都需要与智能化车辆相匹配的新型服务模式。
推动“汽车智能化”与“服务智能化”协同
在面对新机遇之际,张永伟再次强调了“汽车智能化”与“服务智能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汽车的竞争力不再止于出厂时的技术参数,更贯穿于全生命周期的用户体验。“汽车智能化”与“服务智能化”的协同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服务模式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根本性改变。
以充电领域为例,张永伟描绘了“自主充电靠机器人,自驾充电靠车找桩”的智能图景,展现出传统的充电、停车等环节在技术驱动下正经历一场变革。
张永伟表示,以客户体验为落点的竞争优势,是汽车服务业可持续且不可替代的竞争力。这一协同理念,应落地于从充电到金融的整个服务链条中。张永伟表示,在智能化时代,抓住“汽车智能化”与“服务智能化”协同的主线,就是抓住了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张永伟认为,推动“汽车智能化”与“服务智能化”协同,是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的独特路径。其关键在于,制造业与服务业打破界限、深度融合,让“聪明的车”与“智慧的服务”网络协同发力。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升级,更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必须完成的一次全面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