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量产的第四代磷酸铁锂电池,在高比能、长寿命、高功率方面,全面领先行业主流的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第五代产品近期已经开始量产,在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上实现了新突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
11月12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举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讲话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焦点。在曾毓群看来,十多年的积累,让品质成为宁德时代最重要的标签,但高品质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面对全球新能源产业转型的艰巨任务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产业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加速进入“全域增量时代”。
多位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的参会嘉宾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为未来五年发展新质生产力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新技术、车电分离新模式、车能融合新业态等,也为动力电池的产业创新带来了新机遇。
技术引领动力电池迈入高品质时代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本次大会致辞时表示,作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动力电池产业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从无到有再到优,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规模已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动力电池的销量达到了786GWh,出口量超过了129GWh,同比分别增长48.9%和32.7%。
“当前,一场以绿色低碳为标志的能源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全球范围内铺陈开来,动力电池作为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与‘心脏’,其发展直接关乎全球绿色转型进程。”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上说。
辛国斌进一步介绍,根据“十五五”新能源汽车新型电池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引。同时,计划扩大应用场景,构建融合新生态,促进动力电池在相关领域扩大应用,支持换电模式转型和车网互动试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慧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在曾毓群看来,唯有技术突破,才能打开动力电池性能与品质的上限。除了第五代磷酸铁锂电池开启量产外,曾毓群还重点介绍了公司今年推出的“钠新”钠离子电池。曾毓群称,该电池可有效降低对锂资源依赖,更安全、更低碳,并解决了低温性能痛点,为北方高纬度地区的新能源车普及提供了新路径。
“眼下这个阶段已不存在电池行不行的问题,而是电池好不好。”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本次大会上直言,动力电池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工作就是进一步提高质量,行业共识是将电池制造的电芯单体缺陷率等级从PPM(百万分之一)升级到PPB(十亿分之一)。“将PPB这样的概念写到我们心里去,电池行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刘金成说。
对于市场关心的固态电池进展,长安汽车副总裁邓承浩也给出自己的看法。“2027年我们将实现固态电池的装车示范,2030年之后会推进小规模量产。”尽管路线图清晰,但邓承浩还是认为固态电池需要科学理性推进。在他看来,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工艺及成本等问题还需攻坚克难。
持续挖潜构建产业应用“新生态”
纵观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脉络,从高速度到高质量,从局部突破到全域增量,产业即将迎来一个更广阔、更系统的“增长时代”。
对于这一“增长时代”,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江毅认为,新型储能将是重要角色之一。“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经突破1亿千瓦,预计到2027年突破1.8亿千瓦。”江毅认为,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化转型,电网对新型储能的要求还会更高。
为此,江毅认为相关政策与市场机制还需完善,同时进一步提升储能电站应用水平,建立合理的新型储能投资回报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储能多元价值。
作为一名“老电力人”,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朱共山持同样观点。在其看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是既平行发展又交叉协同的两条黄金赛道,将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汇流。朱共山预测,未来储能电池在整个电池市场中的份额有望达到50%。
面对这个潜力无穷的“增长时代”,曾毓群认为除了技术创新外,模式创新同样关键。“我们正在推动‘车电分离’的换电模式,让电池从商品变为服务。”据曾毓群介绍,今年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联盟已覆盖全国45个城市,到今年底将建成1000座换电站,未来计划在全球建成3万座,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补能如加油”。
动力电池回收的话题也在大会中被多次提及。“当前,动力电池的研究重点应聚焦于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刘金成表示,由于三元电池全部材料的回收能力超过磷酸铁锂电池,如果考虑三元电池镍、钴、锂的回收价值,在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中,三元电池的整体成本有可能低于磷酸铁锂电池。
赛力斯集团创始人张兴海则通过销售数据来展现新能源汽车多元化发展趋势。“问界全系累计销量已达85万辆,智能增程电动车型70%是充电行驶,30%是发电行驶。”张兴海表示,智能增程电动技术路线是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路线之一,希望相关政策能持续支持多元技术路线,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