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由华夏时报社与中国建筑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华夏城市产业链发展大会·2025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城市更新与无障碍适老化改造主题活动”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的大会发言,将这座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治理逻辑清晰铺展。其介绍的6.5万份居民问卷、4.2万个新增停车位、6.6万公里地下管网“一张图”等丰富数据,勾勒出济南始终秉持“体检察民忧,更新惠民生,体检更新一体化”理念,走出泉城特色的体检更新闭环之路。
城市更新的低效症结,往往源于对城市“病灶”的模糊认知。为此,济南的破局之道,是构建起一套“党建引领、四级联动、智库支撑、标准先行”的四维体检路径,将抽象的城市问题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
以民生需求为锚点,是这套体系的核心特征。在住建部基础调查之上,济南新增9项重点民生问题,在2025年城市体检工作中累计收集居民问卷6.5万余份,让“急难愁盼”成为体检的首要诊断依据。
为避免数据失真与责任空转,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审核流程同步建立,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工作机制,不断延伸排查触角,覆盖城市建设的“神经末梢”。
专业支撑则为诊断提供深度。建立“一库两员一队”机制,邀请观察员、联络员和志愿者服务队深度参与城市体检工作,依托驻济高校组建专家智库,开展陪伴式咨询服务。协力构建包含272项指标的泉城特色指标体系,为体检工作定期把脉,形成“1+5+2”的成果体系,实现从表象症状到深层病因的穿透式诊断。
最终输出的“三单一图”成果,将专家梳理的305项问题清单转化为可执行的治理靶点,系统谋划城市更新行动项目,绘制城市更新片区需求地图,为后续施策提供明确依据。
而体检的价值,终须通过城市品质的提升兑现。济南将诊断结果精准对接专项治理,在民生痛点与城市韧性两大领域形成突破。
针对停车难这一普遍性民生矛盾,其构建13项专项体检指标,配套“管理条例+专项规划+建设政策+运营模式”的组合方案,三年内建成公共停车场109个,新增公共停车位42872个,以供给侧改革缓解供需失衡。
城市“生命线”的排查则更具系统性。济南全面梳理燃气、热力、供水等地下设施,构建起6.6万公里地下管网“一张图”,将隐蔽的安全风险置于可视化管控之下。
渲染古城泉韵、传承历史文脉,这一治理逻辑同样适用——围绕57处文保单位、92处历史建筑及80余处泉池,分区域推进居住环境提升,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协同。
数字化转型为治理提效提供技术底座。济南搭建的智慧体检平台,实现指标采集数字化、展示分析智能化与基层治理智慧化,通过区级、街道、社区三级应用端口,达成指挥调度与问题整治的动态监测。这一技术赋能,最终落脚于“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四好”目标,完成从数据到实效的价值转化。
济南的城市体检工作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绘就宜居泉城新蓝图。下一步济南将持续以城市体检为抓手,学习先进经验提升治理精度。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新时代城市治理贡献“泉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