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正在巴西帕拉州首府贝伦市举行。帕拉州位于亚马孙雨林腹地,是巴西近年来积极探索发展与保护并行的发展路径、开展一系列可持续农业实践的重点地区。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该州的农场、合作社与相关企业,了解当地农民、技术人员与政府部门如何协同发力,助力亚马孙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农林复合系统带动生态转型
在距离贝伦市约180公里的托梅—阿苏市,大片农林复合系统示范区绿意盎然。
托梅—阿苏农业合作社技术员佩德罗·席尔瓦向记者介绍,这种模式让油棕、可可、木本果树、经济林木等作物相互补充,既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又能使退化的土地逐步恢复。“我们栽种的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一片可自我更新的生态林。农户不再为了种植单一作物而砍伐雨林,而是让土地回归大自然节律。”佩德罗说,目前,合作社正大力推广该种植模式,帮助农户以多样化种植替代单一作物依赖,带动区域农业生态化转型。
在巴西,这种混合农业模式被称为“雨林农业系统”。今年2月,托梅—阿苏的农林复合系统被列入帕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植被覆盖率持续回升,农业系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农林复合系统大幅提升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当地农民埃内斯托·铃木举例说,阿萨伊树种对水分很敏感,但是去年当地遭遇旱灾时,依托农林复合系统营造的小环境,阿萨伊树的巴西莓产量保持稳定。
在贝伦市近郊的孔布岛,60岁的多娜·内娜经营着一家巧克力工坊。2006年起,她利用岛上常见的可可果实制作有机巧克力,每逢周末前往贝伦城区集市售卖。2012年,内娜成立了公司。在帕拉州农牧业联合会的扶持下,她开始拓展多样化经营。“除可可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岛上的阿萨伊树、木薯等其他资源,实现全年稳定营收,同时助力岛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娜说。
田间地头的这些变化,是巴西在亚马孙地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缩影。“生产者逐渐认识到,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生产根基。曾经被视为‘义务’的环保行动,如今已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佩德罗说。
绿色产业助力农户稳定增收
可持续农业的价值,不仅在于生产方式的革新,更印证了生态保护与发展进步的共生关系。农户通过参与绿色产业获得稳定生计,成为亚马孙雨林保护的重要力量。
帕拉州的登帕萨农业公司是一家拥有30多年历史的企业。近年来,该公司通过为无地农户提供土地与技术帮扶,鼓励他们种植油棕等,再进行收购、加工,既实现公司和农户收入的增加,又推广了环境友好型油棕种植体系。技术员罗贝托介绍,企业还引导农户在油棕树下套种木薯、西瓜等作物,通过科学布局实现一地多收。“以往,不少农民靠砍柴开荒维持生计;如今,通过科学规划种植,他们可在同一片土地上实现增收,无需再开垦新地。”罗贝托说。
当地农民莱蒙多·利马将油棕比作“家里的绿色增收源”。油棕果实几乎全年可采收,农户只需按标准管护,就能获得稳定收入。利马介绍,此前许多无地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100雷亚尔(1雷亚尔约合1.34元人民币),“那时大家几乎没有稳定收入,现在通过科学种植油棕,我家收入较以往增长了10倍。”
企业还与巴西全国农村培训服务体系合作,开设农药安全使用、农村会计、农场管理等课程,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管理技能。在孔布岛,内娜的有机巧克力产业直接带动数十名妇女就业,岛上还依托可可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线路,为当地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托梅—阿苏的林间,合作社不仅推广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收购农户初级产品,还投资建设纸浆、榨油、包装等生产线,延伸产业链条。托梅—阿苏农业合作社主席阿尔贝托·奥帕塔介绍,目前合作社可以生产阿萨伊粉、大花可可、可可果渣、安迪罗巴油及相关化妆品、食品原料等,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生态友好型农业既让林地重焕生机,也让农民收入更具可持续性。”奥帕塔说。
全国推行农村环境登记制度
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巴西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村环境登记制度,为农场核发“生态身份证”。根据规定,所有农场需依法申报法定保留区与永久保护区。这一举措既帮助政府精准掌握土地使用情况,也为环境监测与生态恢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巴西目前仍保持着六成以上的原生植被覆盖率,其中约一半分布在私有土地上。按照巴西法律规定,亚马孙地区农场需保留至少80%的森林面积,塞拉多地区为35%,其他地区为20%。“这虽是巨大挑战,却彰显了我们的坚定承诺。”巴西国家农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协调员纳尔逊·阿纳尼亚斯告诉记者,亚马孙生物群原生植被覆盖率约80%,其中相当一部分源于农户的自愿保护。
纳尔逊介绍,目前巴西全国已有超过700万块农业用地完成登记,“这表明我们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农民已认识到,遵守环境法规是实现稳定生产的前提。”他表示,巴西农业数十年来经历了深刻变革,从追求产量增长到注重品质提升,再到如今以可持续性为核心,“农业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我们不仅要保障粮食供给,更要实现绿色优质生产。”
为形成制度合力,巴西政府还制定了《适应气候变化和农业低碳排放部门计划(2020—2030年)》,与农村环境登记制度相配套。该计划鼓励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包括恢复退化牧场、推广农林复合生产系统、应用免耕技术与生物肥料等,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巴西政府还通过信贷支持、技术培训、科研合作等举措,为农业减排与生态恢复提供保障。“我们摒弃盲目扩张,转而注重提升生产效率。”纳尔逊说,“凭借科技赋能、知识支撑与责任担当,巴西有望在不破坏森林的前提下,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