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第十六次专题学习强调,要把标准升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更好发挥标准引领保障作用。
近年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国家标准总数达4.7万余项,其中不乏标准引领产业提质升级的成功案例。例如,《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等标准加快储能产品迭代升级,今年储能全产业链产能项目已达120多个。
没有高标准,难有高质量。当前,一些制造业领域大而不强,低水平重复竞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依然存在,背后往往与标准体系的滞后或缺位有关。以标准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正是要把发展基准从“有没有”“多不多”切换到“好不好”“优不优”。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和科技竞争加剧的挑战,强化标准引领保障作用,既是破解产业同质化、创新碎片化的关键路径,也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优化标准供给,关键要找准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难点与增长点。这就需要聚焦传统产业升级痛点,通过“靶向式”标准供给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围绕民生关切需求增强保障,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标准供给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紧跟新兴领域发展趋势抢占先机,坚持标准先行助力行业发展,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划定发展边界、筑牢安全底线。
强化标准实施,让监督更有力度、服务更有温度。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各地区各部门既要压实监管责任,建立分级分类监督机制,及时纠正偏离标准的行为,也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标准符合性检测、技术改造方案等支持,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标准解读培训,完善政策激励,引导企业主动创新、制定和实施高标准,让标准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引。
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更好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标准被视为世界通用的技术语言,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有力工具。要聚焦我国优势产业与新兴领域,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全面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交流合作,促进中国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深度对接,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标准合作格局。
当前,标准体系已成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好标准引领保障作用,助力产业向强向优,加快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