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现金流改善有何具体举措?”“三季度毛利率提升是否可持续?”“如何应对股价连续下跌?”……A股三季报披露收官,上市公司业绩说明会密集召开,投资者和公司“关键少数”你来我往、有问有答,高效互动。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信息沟通机制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召开业绩说明会的热情升温。数据显示,上证路演中心在今年活动季共支持举办业绩说明会1768场,覆盖85.36%的沪市公司;全景路演平台投资者参与人数突破2.1万,价值在线平台路演活动吸引超2.5万名投资者及2778家机构。
不少上市公司跳出固有思维,把业绩说明会开成投资推介会、形象展示会、信心传递会。表达方式在变,复杂的专业术语被转化为更加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枯燥的财务数据变成了更加直观的图表图形。参与人员在变,过去常见的董秘单打独斗,变为高管团队齐齐亮相。呈现形式也在变,“线下会议室+固定流程+单向播报”的标准模式,演进为“线上化主导、多元化呈现、场景化互动”的多样化沟通。
从被动交作业到主动亮实力,从标准答案展示到多元化互动,业绩说明会正成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高效交流和价值传递的重要桥梁。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意识到,一场高质量的业绩说明会,既是展示公司治理水平的窗口,也是公司价值的放大器;用心开好业绩说明会,让投资者穿透财报数据触摸企业发展潜力,是优化企业形象、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不可或缺之举。
不过,当前也存在这样一种业绩说明会:看上去,该有的形式都有,应出席的高管都在,说起来头头是道。但细细听下来,大多是参照财报内容的照本宣科,或者选择性回答问题,当投资者谈起股价下挫时,避而不答;当投资者问及盈利缩水原因时,答非所问;当投资者提到营收增长时,则滔滔不绝。如此,即便会议形式再新颖、程序再周全,也难逃走过场、敷衍的本质,归根结底还是对投资者不够坦诚,对业绩说明会不够重视,难以让市场买账,个别上市公司的业绩说明会,最终变成了“声讨会”。
用心不用心,效果大不同。有些上市公司业绩说明会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心悦诚服,源于会前精心的准备,通过公开征集、主动沟通等方式,提前了解投资者关切,针对市场疑虑做足功课,会上公司“关键少数”不仅聚焦财务指标,更主动回应行业趋势、研发进展、风险防控等深层次问题,用场景讲好业务,用案例讲清逻辑。还源于对投资者真心的尊重,面对尖锐提问不敷衍不回避,反而将其视为压力测试,倒逼公司高管直面问题所在,拿出解决方案,亮明发展信心。可见,一场好的业绩说明会,功夫在会内更在会外。
说得好更要做得到,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业绩说明会后,公司战略是否落地、经营目标是否实现、投资者回报是否到位,都是检验沟通诚意的试金石。上市公司唯有会上坦诚交流、真诚沟通,会下用心提升能力、规范治理、兑现承诺,方能赢得投资者长期信任,这才是业绩说明会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