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此次《意见》出台,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于中小学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的支持力度。我国正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科技强国的建设,对人才的科研、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那种以教授知识为主、分科式的传统科学教育,已无法满足未来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科技教育的改革需要从娃娃抓起,并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意见》所强调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其中提到“优化教学空间,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就是针对以往科学教育仅传授科学理论知识,浮于纸面的弊端而提出的。《意见》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场景化思维置于核心位置,同时更考虑到不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从而倡导建设科技教学空间,有望解决过去学校在科学教育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意见》从青少年认知规律出发,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打造“阶梯式”育人体系,例如小学阶段,用生活、游戏化场景激发低年级学生兴趣,引导中高年级学生通过“做中学”深化概念理解;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高中阶段则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这一设计契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完成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探究、从“听懂”到“运用”的转换,在亲身参与中体验科学创新的乐趣与挑战。
《意见》的另一个核心特征在于学科融合,具体来说,要求紧密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与新兴领域,横向统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资源。这意味着日后的科技教育不再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孤立知识点讲解,而是围绕某一现实问题开展的知识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实际探究过程中构建起多学科的知识架构和理解体系。
另外,科技教育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意见》在实施路径上体现出显著的“开放协同”理念。其中不仅提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更要求引导科技企业和公益组织参与学校科技项目开发、实践指导、资源供给,鼓励通过“揭榜挂帅”方式认领学校科技教育项目。这种思路能有效汇聚社会各界资源,将最前沿、最真实的研发经验与实践资源引入校园,缩小课堂知识与科研、产业之间的差距,改善过去学校课堂与社会应用脱节的问题。
此次七部门联合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是一次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教育变革,它不再单纯追求知识灌输,而是强调实践、注重融合、追求创新,不断革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当然,也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为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塑造良好氛围、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