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有道,投基有理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10月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其中,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净投放200亿元。这是央行自去年8月份,时隔一年多首次重启国债买卖。
1
央行释放呵护市场信号
央行买卖国债的净量,直接体现了央行对流动性调节的结果。一般认为在同等规模下,国债买卖净投放对市场资金面的支持作用,要好于降准、MLF、PSL、央行回购等工具。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操作的200亿元净投放规模并不大,机构普遍认为今年以来央行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持续投放中长期流动性,资金面保持平稳宽松。只是考虑到年末市场容易出现资金紧张,同时11月份迎来长期和超长期地方债发行高峰,因此通过国债买卖净投放资金,此番操作体现了央行对年末时点市场流动性的呵护,信号意义更大,并不代表央行会就此通过国债买卖大举放水。
中邮证券认为,央行10月买卖国债的操作时间约为一周,以200亿元买入规模估算,未来月度净买入规模或达到1000亿元左右。从操作方式看,如果央行增量买入动作非常集中,可能造成短端国债利率偏离下行,这可能并非央行希望看到的。
2
债市年末时点面临两大烦恼
虽然债市得到央行净投放支持,但在年末时点的烦恼仍然不少。
首先是来自经济基本面,持续回暖的物价指数,使得债券的配置性价比降低。
十年期国债期货2512合约自11月6日开始,走出三连阴。11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第六个月扩大。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年内首次转涨。
由于债券票面利率固定,物价回升相当于使得债券持有到期的固定收益打折,因此部分机构选择在物价指数发布前卖出长期国债。
其次,来自机构配置需求减弱。去年11月,债市启动一波持续六个月的上涨行情,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相对较弱,市场风险偏好较低,基金、保险、银行理财等机构对债券特别是长期国债需求旺盛,导致市场出现抢配置的现象。但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债券价格上行和物价指标回升,债券潜在回报率降低。股市的良好表现,吸引部分机构减配债券增配股票,进一步分流了债市资金,因此今年四季度再次出现债市抢配置的概率较小。
不过,好消息是,随着下半年以来调整压力的释放,30年期现券收益率已经回升至1年前水平,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居民存款搬家仍然是长期趋势,债券作为大类资产的配置价值依然存在,但短期交易难度显然偏大。这就需要投资者平衡好投资时限和收益期望。
甬兴证券认为,物价指数边际向好,核心通胀温和,PPI小幅度改善,低通胀环境或为货币政策宽松提供空间,央行可能通过降息降准、购债等工具维持流动性充裕,现阶段债市或呈现“上有顶、下有底”的波动震荡格局。建议对于利率债以波段操作为主,信用债关注短端高评级品种,需结合政策动向调整跨期套利及久期管理,动态调整股债比,关注顺周期可转债等弹性资产。
(提示:投资有风险,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