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已超2024年全年产量。
11月11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机器人分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在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披露上述数据。

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拍摄:蒋习
他同时指出,2024年中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7.7万台,“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33.1%;2024年自主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首次突破50%,达到58.5%。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世界机器人报告2025》也印证了中国市场的全球领先地位。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29.5万台,占全球总量的54%,稳居世界第一。
尽管市场火热,但部分机器人公司深陷“增收不增利”的泥潭。界面新闻统计了七家机器人本体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业绩表现显著分化。

制图:蒋习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净利润增长的机器人企业,更多得益于严格的费用控制与投资收益等非经营收益,而非工业机器人业务的直接贡献。
例如,汇川技术(300124.SZ)前三季度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且其营收首次在前三季突破3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4.67%;归母净利润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长26.84%。
汇川技术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除收入增长外,其净利增长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销售、管理及财务费用的增速整体低于营收增速,且得益于投资收益。
从业务结构来看,汇川技术主要涵盖通用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智慧电梯和轨道交通四大板块,工业机器人业务归属于通用自动化板块。
尽管该公司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具备较强影响力,但该业务整体营收贡献仍较小。根据半年报数据,其工业机器人(含精密机械)销售收入约为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不足3%。
拓斯达(300607.SZ)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下降24.49%,但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446.75%。该公司表示,其利润增长是因为产品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38%,以及可转债“拓斯转债”摘牌,相关财务费用同比减少。
前三季度,拓斯达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应用系统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2.34%,毛利率同比下降0.1%。
新时达(002527.SZ)与埃斯顿(002747.SZ)营收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时净利润分别大幅提升110.26%和143.48%。
埃斯顿主营业务为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和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其中,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的下游也包括机器人行业。
其利润增长同样得益于严格的费用控制与投资收益的增加。该公司表示,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同时,参股公司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也推高了非经常性损益。
据MIR睿工业数据,今年1-9月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高于行业市场增速,继续位列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一。
同期,埃斯顿毛利率同比下降1.22个百分点,为28.45%。
新时达虽然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但其扣非归母净利润仍为负值,为-2244.25万元。不过,较去年同期其亏损有所收窄。
相比上述企业,部分机器人企业业绩则出现明显下滑,凸显出盈利困境。
其中,埃夫特(688165.SH)与新松机器人(300024.SZ)营业收入均出现下滑,且均处于亏损状态。
凯尔达(688255.SH)营收虽保持增长,但净利润大幅下滑56.42%,反映出其面临“增收不增利”的盈利困境。
多家工业机器人公司在财报中提及激烈的市场竞争。
新松机器人并未在三季报中披露营收、净利下滑的具体原因,但其回顾半年报发现,其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6.11%。
新松机器人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系统的研发、制造及销售。半年报中,该公司表示,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体价格持续下行。
埃夫特在三季报中指出,今年行业的价格竞争依然在持续,叠加该公司对战略客户的策略性价格,导致产品整体价格持续下降,前三季度机器人业务收入下降17.05%。该公司业务主要涉及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
新时达也在半年报中指出,工业机器人激烈角逐的市场态势未见缓和,价格竞争与技术迭代加速。
“当前工业机器人行业面临的核心矛盾是‘增量不增价’,”中国机器人网总经理赵勇告诉界面新闻,“说到底,这就是行业内部过度竞争导致的‘内卷’现象”。
赵勇进一步分析称:“机器人单价持续走低,销量增长所带来的利润无法抵消价格下滑带来的冲击。生产成本、原材料和工艺却没有显著变化,降本空间有限。当销售价格下降时,利润空间就被压缩了。”
据高工机器人统计,今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行业“价格战”升级。部分头部厂商面向汽车、3C等行业大客户的供应价再创新低,如SCARA机器人单台价格下探到了万元水平,一年时间降幅达50%;6 kg负载六轴工业机器人价格达到2万多元;部分协作机器人厂商产品底价已低于2万元/台。
对于行业后市发展,赵勇持乐观态度。他指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成熟,机器人行业的整体盈利状况有望得到改善。一方面,核心零部件成本的降低将提高机器人企业的利润率;另一方面,随着机器人在各行业的应用不断深入,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来增加收入和利润。
这种应用深入的趋势,在官方数据中得到了印证。宋晓刚在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指出,截至2024年,中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已累计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41个行业中类;较2020年增加了19个行业大类、98个行业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