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世界都形成了一股人工智能的投资热,美国经济学家预测,美国今年经济增长的90%以上的GDP全部来自人工智能的投资。11月13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在杭州举办,人工智能成为当天嘉宾热议的话题之一。
会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谈到,“人工智能的发展究竟是一场革命还是一场泡沫?实际上两者都是。不管是革命还是泡沫,这一轮人工智能投资热是浇不冷的。”
蔡昉认为,东亚国家如中日韩,都面临着生育率极低、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程度高等共同挑战,亟须人工智能发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各种要素投入的功能。同时,在地缘政治形势激化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关键性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处于怎样的制高点上。企业层面上,身处这波投资热潮中心的中美科技企业,如果不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就会落后并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这场人工智能革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他看来,任何技术都有双刃剑的性质,人工智能亦是如此,要通过制度建设平衡其创造性和破坏性,使创造性大于破坏性。而人工智能能否良好地“对标”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其发展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保障。
“无论人工智能‘对标’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都需要制度环境的支撑,而这一制度环境需要我们通过改革来实现。”
近年来我国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同时也伴随岗位流失现象。蔡昉指出,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加大这种破坏性,因此必须未雨绸缪,要通过制度建设平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创造性和破坏性,使创造性大于破坏性。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赋能能力,应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人工智能的创新力量来化解潜在风险,用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老龄化挑战,蔡昉认为,老龄化并非不可承受之重。根据测算,以合理的劳动年龄人口创造的GDP来计算“赡养生产率”,到2035年我国“赡养生产率”每年将以5.6%的速度增长,而老年抚养比每年仅以4.6%的速度提高,这意味着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快于老龄化程度。
他指出要生产率进一步跑赢老龄化,必须创造条件: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保持生产率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安排让生产率增长的成果在全体居民中,包括老年人群体,得到充分而均等的分享。
此外,蔡昉还提到,虽然常有中国劳动力短缺、资源重新配置空间缩小的论调,但实际上户籍制度改革仍蕴藏着巨大潜力。“城镇户籍人口与城镇常住人口之间的城市化率相差18个百分点,以我国14亿人口、8亿多劳动力计算,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800多万劳动力,10个百分点就是8000多万,这将是一个极大的潜在空间。”
他认为通过改革实现劳动力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可以带来巨大的劳动力供给、生产率提升以及广阔的消费市场,从而同时满足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需要,这一过程同样依赖于人工智能的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