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封面新闻报道,小天才手表如今已经成了中小学生眼里的“社交硬通货”: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卖“高粉”账号,甚至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产业链。
此事很快引发公众,尤其是广大家长的关注。现在,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配一个智能电话手表,这主要是为了方便联系孩子,保障安全。然而,此类智能电话手表在功能上不断拓展,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家长视线之外的“私密社交空间”,隐藏的风险也正在不断变大。
记者的调查显示,儿童电话手表虽然屏蔽了微信、QQ等社交软件,但真正吸引孩子的,是它特有的“轻触加好友”社交机制。在这个圈子里,“主页点赞数”成为衡量社交地位的核心指标,点赞数越高,越能带来成就感和圈内认可,点赞数超过60万的账号会被尊称为“大佬”。
不难想象,这种设置很容易引发孩子之间的焦虑情绪,形成攀比,误导孩子的价值观。这种担忧,显然不是多虑。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因为儿童电话手表社交圈的流行,一些小生意已经出现了,包括卖号、开小店、给别人拍视频、代理运营账号。一个主页125万赞、有网页“bot” (注:小天才“bot”是一种第三方工具,主要功能为自动刷赞、帮助用户快速提升主页点赞数、建群、抽取权益卡等)的账号可卖上1200元的“高价”。
要知道,儿童电话手表面向的消费者本来就是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心智还不成熟,社会经验还不丰富,相对来说缺少自主认知和辨别能力,面对手表中内置的“社交圈”,他们如何能够抵制诱惑,不沉迷、不乱消费呢?
对商家而言,儿童电话手表带有社交属性,可以在无形之中提升售价,吸引更多消费者来购买。但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来说,却不是一件好事。家长给孩子买智能手表,本来是为了保障小朋友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现在需要担心的事情反倒更多了,这无疑完全背离了儿童电话手表的设计初衷。
依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小天才手表作为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相关产品提供者,需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已经有法律专家指出,如果商家未履行监管义务,有可能被相关部门责令整改、警告;情节严重的,可能面临罚款、限制业务等处罚。如果智能手表内存在的灰色行为给未成年人及其家庭造成损失,商家还有可能因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这类儿童电话手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或许已经不能再被当作传统的“儿童手表”了。既然它的功能性基本上和智能手机没什么两样,那么,有关部门也应该像对待手机、APP那样,更严格地监督儿童电话手表的生产和运营。
作为生产厂商,小天才也应该及时进行反思整改,切实尽到主体责任。 和小朋友“社交圈”相关的电商、二手交易平台,则必须及时清理灰色产业,切断利益链条。总之,儿童电话手表不是不可以有社交功能,但它的根本作用,应该是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凡是背离了这一初衷的设计,本来就不应该存在。
特约评论员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