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3日讯(记者郭子硕)“免密支付功能在哪里关闭?”翻遍APP菜单找不到关闭入口,苹果iOS和华为鸿蒙系统中的免密授权隐藏得比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还要隐蔽——数亿用户苦免密支付“一键开通、多键关闭”久矣。
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下称协会)重磅亮剑,发布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的倡议,直指这一行业顽疾,要求支付服务主体杜绝默认开通、增设便捷关闭通道,这一举措将切实保护用户权益。
免密支付本质上是为了提升交易效率、优化用户体验,在高频小额场景降低支付摩擦。而商业利益正使其偏离初衷。清华大学调研显示,开通该功能后用户客单价提升18%,成为平台强推核心动因。
16.9% 用户“被开通”,一键开通VS关闭障碍重重
协会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近16.9%的受访人群属于“默认开通”免密支付的情况。财联社记者实测发现,在电商购物、会员订阅、外卖点餐等高频场景,平台以“支付加速”“立减优惠”为诱饵,通过弹窗默认勾选、小字协议提示等方式诱导用户开通。
而关闭流程则更为复杂。用户若想在淘宝解除免密支付功能,需依次点击“我的→设置→支付设置→免密支付”,而在大众点评,则需通过“钱包→右上角设置→小额免密→关闭”的路径进行四步操作。至于抖音、美团等其他平台,关闭免密支付的入口名称不尽相同,且某些机构在取消免密支付的过程中设置了复杂的步骤,增加了用户退出的难度。
公开信息显示,涉及“免密支付”用户权益受损案例还在增加。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目前关于“免密支付”的投诉量已接近5.5万条,投诉集中在“不知情开通后乱扣费”“关闭困难”等问题。而未成年人、老年群体成为两大重灾区:未成年人可未经家长同意在游戏、直播平台消费,老年群体可能因界面复杂误触开通后,面临账户被盗和持续扣费的问题,这也带来了高昂的沟通成本。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告诉财联社记者,客观来看,免密支付确实也存在一定风险敞口,一旦用户手机丢失或账号信息泄露,攻击者可能利用已授权的免密通道进行连续盗刷此外,部分用户对自动续费规则理解不清或授权管理疏忽,也可能导致误扣或遗忘扣款,引发争议。该功能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时,对平台风控能力和用户安全意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规划定五大要求,“提供便捷关闭通道”
对于上述痛点,此次协会倡议也对支付服务主体明确了五大核心要求:规范授权管理,确保用户真实意愿,杜绝默认开通;强化商户风险管理,设置差异化交易限额;加强交易监测,对异常交易及时拦截或二次验证;提供高效投诉处理流程和便捷关闭通道,为老年用户需额外提供一键查询、一键取消功能;做好业务跟踪与规范,妥善处理资金损失和服务纠纷。
对此,王蓬博也建议,平台应在授权管理上坚持“最小必要、知情同意、可撤回”原则,进一步优化协议披露的透明度,采用分步引导、显著提示等方式,杜绝“强制捆绑”或“默认勾选”等不当操作。同时在免密支付开通后强化异常交易的实时提醒与拦截能力,提升用户对授权的掌控感。协会也提示用户,应强化手机设备和账号安全防护,定期检查免密支付签约情况,关注交易提醒,发现异常及时冻结或关停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