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联影医疗发布超声系列产品,全面支持全身、心脏、心内科、产科、妇科、儿科、生殖、血管、重症监控、急救、麻醉等多个医院科室和临床应用场景。这家上海企业在PET/CT、CT、MR、XR等领域改变行业格局后,补齐了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最后一块拼图。
据统计,我国每年超声检查约20亿人次,每位医生日均工作量为45.4人。这个领域存在医生高强度体力劳动、诊断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培养周期长、设备操作冗杂等诸多痛点。在一些发达国家,超声设备发展较早,如今的增长动力主要是存量更新迭代需求,而中国作为新兴市场仍处于增量阶段。目前,国内高端超声市场由外资企业产品占主导,国产化率不到40%,在心脏实时三维等顶尖技术领域,90%的市场是外资品牌。
面对这一局面,联影医疗于2019年启动超声研发,已累计投入6亿元资金。公司为超声量身打造了uEDGETEC技术平台,用“原生AI”赋能全超声产品线。这一平台以纯净矩阵探头、异构超算系统、成像算法技术、智能软件架构为底层技术支撑,通过业界首创的AIClear算法、SensiFlow超敏血流技术、AIStream全流程智能工作流等数十项工具,实现了超声的精准成像和智能化。
“我们把AI植入了不同临床场景的不同工作流中。”联影医疗超声事业部总裁林峰介绍,以腹部扫查为例,医生通常会使用同一个预设完成肝脏、肾脏、胆囊、膀胱、胰腺等不同部位的扫查,但这些组织部位对参数的要求是有差异的,基于AIStream全流程智能工作流的智能成像能自动识别扫查的部位,并自主调整参数,满足不同组织器官的扫查需求。再以心脏超声扫查为例,使用AIClear实时智能降噪技术后,图像的噪声明显下降,组织结构的显示也更加清晰。
我国超声数据量非常大,为“人工智能+超声”落地提供了先天优势。据介绍,在国外医院,超声医生和扫描技师通常分开工作,但中国医生两者兼顾,不仅每天处理大量类型多样的病例,也有丰富的设备操作经验。在产品研发阶段,联影医疗派工程师入驻医院,与医生深度交流合作,听取医生的反馈意见。
“AI技术在超声领域落地并不容易,因为超声图像是实时、动态的,而且超声是强经验依赖学科,每个医生的扫查方式相对自由、随机。”林峰说,“工程师必须与医生紧密合作,了解不同临床场景下医生的真实痛点,才能让AI真正为临床创造价值。”
据介绍,联影超声产线实现了探头、主机、板卡等全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以超声设备的探头为例,其频率决定了能看到多细的血管、能测多慢的血流。50MHz属于超高频探头,其技术门槛远高于常规高频探头,须突破高频信号衰减控制、微型化探头设计、低噪声信号处理等核心技术。联影采用第三代三元单晶材料,量产高性能探头,并研发出50MHz超高频成像技术,实现了微米级分辨率。此外,公司研发的3D超分辨成像技术突破超声衍射极限,实现了10微米级微血管网络可视化,这在业界属于首创。
目前,这家上海企业正在布局可穿戴超声、具身机器人、数字孪生等前沿产品形态,有望推动超声技术从固定设备向全场景随行、从辅助工具向智能伙伴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