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
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铠侠计划提高NAND价格并削减产量
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正加速从实验验证迈向工程示范
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逼近10万亿元
国家能源局发文称探索建设以新型储能等为调节电源
海博思创: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我国科研团队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领域取得新进展
机构称固态电池在储能、消费等领域放量在即
电池回收具有环保和金属资源保障的双重必要性
【主题详情】
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铠侠计划提高NAND价格并削减产量
据媒体报道,三星、SK海力士、铠侠、美光这四大存储龙头今年下半年都纷纷削减NAND闪存供应量。同时,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铠侠等正在谋划推动NAND价格上调。其中,三星目前正与海外大型客户讨论明年的供货量,并在内部考虑将价格上调20%至30%以上。
大同证券认为,存储芯片行业持续景气上行,周期性机遇来临。随着AI生成内容从初期的单一形态(如简单语音、图像)逐步扩展至歌曲、视频乃至多语言视频等更为复杂的形式,数据容量正呈现爆发式增长。在AI需求的强劲拉动下,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存储价格仍将延续上涨态势。
公司方面,万润科技子公司湖北长江万润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聚焦半导体存储器的设计研发及销售。公司已完成企业级PCIe 5.0 SSD ME14000 研发项目的立项工作,目前正在推进相关工作中。同有科技自研的自主可控PCIe5.0全闪高端存储产品,在存内计算、系统总线、软件架构、网络协议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产品性能较上一代有显著提升,可满足AI、HPC、大数据分析等应用场景。
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正加速从实验验证迈向工程示范
11月12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布中国科学院下属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的核聚变招标项目,共四个项目:液态包层氚提取系统、内燃料循环平台、固态包层氚提取与回收实验平台、氚安全防护平台,预算金额分别为2.12亿元、3.724亿元、2.47亿元、5.14亿元,累计招标金额13.45亿元,招标人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致力于核聚变研究,先后建成并运行多个核聚变装置。
可控核聚变是利用氢同位素(如氘和氚)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的技术,与核裂变相比,核聚变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料丰富、放射性废物少、安全性高等优势,被认为是“终极能源”。根据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65.5亿美元,2050年有望突破万亿美元市场。招商证券表示,可控核聚变作为国家能源安全与科技自主可控的战略制高点,其产业化进程正加速从实验验证迈向工程示范。产业链多环节迎来增量市场。
上市公司中,国光电气能够生产ITER项目的关键部件主要包括偏滤器和包层系统。偏滤器是托卡马克装置的关键组成部分。公司研制的偏滤器已应用于HL-3等托卡马克装置。杭氧股份在核聚变方面也可提供氦制冷系统及涵盖气体提取—储运—制冷—回收全产业链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中标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低温氮系统采购项目。
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逼近10万亿元
据报道,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定于11月14日至16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预计展览总面积40万平方米,中国太空游项目将在高交会上全球首发。
航天行业咨询公司预计,全球太空旅游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3000亿美元,中国占比有望超30%。其中,中国太空旅游将在5~10年内迈入商业运营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商业航天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盈利模式会越来越稳定,越来越持久。华西证券指出,中国商业航天的“黄金十年”始于2015年的政策破冰,2025年则成为其全面爆发的“分水岭”。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约0.38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2%。若按25%增速,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逼近10万亿元,展现巨大的增长潜力。
上市公司中,铂力特已助力蓝箭航天、东方空间、九州云箭、星际荣耀、星众空间等多个商业航天客户完成发射、飞行任务,参与的多个商业航天项目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超捷股份在商业航天领域主要方向为商业火箭箭体结构件制造,包括壳段、整流罩、燃料贮箱,发动机阀门等,属于大型部件产品。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行业头部商业航天火箭公司。立中集团目前积极拓展商业航天领域,公司研发和生产的铝基稀土中间合金已应用于大飞机和航天部件铝合金的制造。
国家能源局发文称探索建设以新型储能等为调节电源
据媒体报道,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提升新能源多品种互补开发水平。支持有条件地区充分发挥光热、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等的支撑调节作用,探索打造100%新能源基地。发挥水电转动惯量大、启停快速和调节精准特性,积极推进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探索建设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为调节电源,带动周边风光大规模高质量开发的新型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结合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和系统调节支撑需求,推进省内集中式新能源项目风光气储等互补开发。
世纪证券表示,储能仍保持高景气度。近期国内储能电芯及系统价格均稳定上涨,主要由于近期集成厂商海外订单持续增长,推动需求保持强劲;另外电芯原材料成本显著上升,碳酸锂及正极材料价格回暖,六氟磷酸锂与电解液在产能收缩与需求扩张的双重作用下供应趋紧,带动单位成本上涨。预计11月部分厂商报价重心进一步上移,短期内成交价格或将继续小幅攀升。展望后市,明年(2026年)全球增速预计仍将保持在40%以上。
公司方面,鹏辉能源主要储能产品型号如314Ah大储电芯生产线、100Ah、50Ah小储电芯生产线均满产。相比上半年,目前公司部分储能电芯产品有一定的涨价。梅雁吉祥投资持有广东吉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45%股权,其主要从事新型储能系统研发制造等业务。
海博思创: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海博思创发布公告,公司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6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公司采购电量累计不低于200GWh,宁德时代确保按公司需求量纲供应。公告中还提到,在2026年1月1日至2035年12月31日合作期内,双方应于每年度末就未来三年的合作目标进行滚动式更新,并签署相应年限的合作备忘录予以确认。
海博思创是国内领先的电化学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提供商,跻身2023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排名前三。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王建指出,随着全球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储能作为电力系统“稳定器”与“调节器”的核心价值愈发凸显,市场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进入下半年,海外订单规模剧增,产品价格呈现企稳回升态势,预计2026年全球储能市场增速有望接近50%。
上市公司中,鹏辉能源目前主要储能产品型号如314Ah大储电芯生产线、100Ah、50Ah小储电芯生产线均满产。永福股份可提供不同技术路线的储能全场景解决方案,涵盖固态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飞轮储能、氢储能等多种储能电池技术路线。
我国科研团队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领域取得新进展
据记者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与王建浦、王娜娜教授团队创新提出“层间光子循环”,将叠层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的外量子效率提升至45.5%。国际学术期刊《自然》12日在线发表相关论文。
钙钛矿是下一代光伏电池的核心技术方向之一。近期在产业端,协鑫光电GW级钙钛矿产线迎来历史性时刻,标志着钙钛矿光伏技术从实验室及中试阶段,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迈出坚实一步。同时资本投入活跃。长江证券电新团队认为,钙钛矿潜力较大且降本空间更大,量产正加速落地。
上市公司中,金晶科技TCO导电膜玻璃已经成功下线,定位于钙钛矿电池等行业上游,并且与国内部分钙钛矿电池企业建立业务关系,得到认可开始供货。中来股份子公司泰州中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获得钙钛矿N型topcon钙钛矿叠层太阳能专利,该专利属于公司在钙钛矿+TOPCon电池叠层方向的一个布局,有利于提升电池的光吸收性能和光电转换效率。
机构称固态电池在储能、消费等领域放量在即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芳在论坛演讲中表示,当前需要明确固态电池相关的术语、分类、编码等基础内容,“我们正在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在术语和分类中,将电池分为了固态电池、固液混合电池、液态电池三大类。”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持续加速,经测算,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总出货将超700GWh,其中全固态电池超200GWh。中国半固态电池已经量产,实现对欧美日韩的弯道超车,全固态电池加速追赶,整体目标是2026~2027年实现上车和小批量产,2030年实现商业化,成长曲线陡峭。展望2026年,半固态电池在消费、动力、储能等领域放量在即,全固态电池开启装车验证,建议把握电池、材料、设备相关环节的投资机会。
上市公司中,国瓷材料表示,固态电池硫化物电解质是公司重点研发和布局的产品,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客户验证。金银河于6月在互动平台表示,近期与客户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是在固态电池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同时未来双方将继续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锂电生产基地,此次战略合作强化了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布局。
电池回收具有环保和金属资源保障的双重必要性
据报道,因富含镍、钴、锰等重要金属,废旧电池被称为“城市矿山”。然而,多种金属共存使分离提纯颇具挑战性。韩国蔚山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项创新回收技术,能够从废旧电池中回收95%以上的镍和钴,且纯度均超过99%。相关研究发表于新一期《储能材料》杂志。
中信证券指出,电池回收具有环保和金属资源保障的双重必要性,是典型的新能源后周期行业,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来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持续提升,对后续电池回收的增长空间起到强力支撑,考虑到6-8年的电池服役周期,叠加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预计退役电池的规模化放量拐点将至,预计2030年全球退役电池回收量有望达到831GWh,市场空间超千亿元。
上市公司中,格林美动力电池回收与梯级利用业务居全球领先水平,锂回收率超过95%,向97%的超高水平进击,镍钴回收率达到99%以上。公司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在中国、韩国、印尼建设了7个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中心,回收处理的退役动力电池占全球的10%以上。中伟股份表示,公司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电池回收利用,实现材料闭环。一方面,构建全国网络电池回收体系,设立37个回收合作网点;同时,以产业链客户为核心,通过退役电池回收业务,积极推动与正极,电池及整车厂的闭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