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安徽举行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安徽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主要成就。
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1年以来,安徽省社会融资规模每年保持万亿级增量,人民币存款、贷款规模双双突破9万亿元,科技、制造业、绿色、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速均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增至186家,由全国第9跃升至全国第7,创安徽资本市场建设30多年来最好成绩,彰显了安徽金融发展的坚实底气与蓬勃活力。
金融服务实体效能倍增
安徽金融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通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健全体系“多管齐下”,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记者获悉,“十四五”以来,安徽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5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量增长57%,其中2024年达1.18万亿元,居全国第6。全省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连跨4个万亿台阶,9月末存款余额为9.77万亿元、年均增8.6%,贷款余额9.25万亿元、年均增13.1%,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存、贷款总量排名均升至全国第11位。
在融资结构方面,“十四五”以来,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连跨7个千亿台阶,今年9月末达1.1万亿元,达“十三五”末的2.5倍,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7003亿元,是“十三五”末的4.7倍。科技贷款余额1.7万亿元,居全国第7,其中科技型企业贷款4年连跨7个千亿台阶,达8578亿元,是“十三五”末的5.6倍。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5倍。涉农贷款余额2.67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5.8%。
资本市场“安徽板块”量质齐升
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安徽资本市场在“十四五”时期实现规模与实力同步提升。
上市企业数量方面,“十四五”以来,安徽省新增境内上市公司62家,截至9月末总数达186家,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实现16个地级市上市公司全覆盖。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增境内上市公司5家、IPO申报企业11家、“新三板”挂牌19家,数量均居全国第4。
从行业分布来看,安徽上市公司“含科量”持续提升。在186家A股上市公司中,7成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6成为战新行业、5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科创板“硬科技”上市公司24家,居中部第一、全国第6。
直接融资规模方面,“十四五”以来,安徽省累计实现直接融资3.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0%。在股权融资之外,全省抢抓债券市场“科技板”等政策机遇,今年前三季度发行科创债263.71亿元,同比增长59.2%。除此之外,安徽省创新融资模式不断涌现,全国首单未来产业债、科技成果转化债、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债券、中长期科创熊猫债等先后在皖落地。
在基金生态方面,安徽省组建运营总规模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和1000亿元的国资“6+1”基金,构建了“政府引导+产业协同+市场化运作”的基金生态。据悉,安徽省落地了全国首只银行系保险资金AIC股权投资基金,目前已累计设立3只AIC基金,总规模达21亿元;与此同时,支持科技创新园区及交通、消费等领域发行REITs产品,推动首支QFLP基金落户自贸试验区,提升资本赋能实体经济能力。
科技金融特色凸显
近年来,安徽强化“科创出题、金融答题”,打造“科技—产业—金融”闭环生态,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新路径正加快形成。
记者获悉,安徽省通过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强化精准对接,探索形成“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专业化公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中长期贷款”等模式,为可控核聚变、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提供超百亿元授信支持。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18只子基金,累计投资151个项目。同时推广“积分贷”“科技转化贷”等系列科创信贷新产品,助力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金融赋能科技型企业的过程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设立省级天使基金群,设立47只子基金,累计投资289个项目,同时完善“募投管退”服务体系,成立全省首只“S基金”,并试点运行省区域性股权市场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对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信贷增量行动,构建“价值发现—规范培育—分类辅导”的全链条上市服务机制。
截至10月末,安徽省共有139家科技型企业在境内上市,占全省全部境内上市公司的比重为75%;科技型上市公司总市值2.16万亿元,占比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