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官网披露,南京海纳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纳医药)于近日向港交所首次呈交了IPO(首次公开募股)申请文件,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这距离2025年6月底成都先导(SH688222,股价23.90元,市值95.76亿元)因核心条款未能达成一致而宣布终止筹划收购海纳医药约65%股权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才过去4个多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海纳医药此前曾闯关A股创业板IPO。深交所官网显示,海纳医药创业板IPO于2023年6月30日获受理,原计划募资8.5亿元,用于海纳医药CXO(制药外包)研发总部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同年7月25日收到首轮问询函,2024年6月24日,因保荐人主动“撤单”,公司IPO就此终止。
招股书显示,与此前闯关创业板IPO的募投项目不同,海纳医药此次港股IPO拟将募集资金用于资助研发活动、扩大产能并加强质量控制,以及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主要收入来自CXO服务
海纳医药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医药研发与制造一体化公司,提供CXO服务。同时,公司拥有专有产品管线,主要通过医药技术转让对该等管线进行商业化。
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称,2022年至招股书披露日,海纳医药在中国境内从事药物技术转移的CXO服务提供商中,按获批临床试验及上市许可总数排名第二,在同期提交的临床试验及上市许可申请总数方面亦排名第二。
海纳医药提供涵盖药物研发及CMC(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临床及生物等效性试验服务、注册申报及合同生产的端到端或模块化的CRO(合同研究组织)及CMO(医药合同生产机构)解决方案。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公司分别有242个、331个、383个和398个正在进行的CXO项目。
招股书显示,海纳医药的业务由CXO服务与专有管线构成。在CXO领域,公司提供端到端或模块化的CRO及CMO解决方案(涵盖医药开发),以及CMC、临床及生物等效性试验服务、注册申请递交及合同生产。针对专有管线的每项资产,公司将基于其特性及市场综合考量,选择通过药物技术转让或自主商业化变现。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海纳医药的主要收入来自CXO服务,营收占比分别为65%、69.1%、87.8%和78.2%。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海纳医药仍有398个CXO项目正在进行。
去年现金流量净额为负
业绩方面,报告期内,海纳医药营收分别为2.65亿元、4.1亿元、4.25亿元和1.7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976.7万元、7301.5万元、5329.5万元和2208.4万元。2024年,公司营收增长3.65%,净利润下滑27%,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降”,分别同比下滑16.97%和25.82%。
此外,报告期内,海纳医药的毛利率一度从2022年的60.1%下滑至2024年的46%,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52.1%,这期间累计降幅为8个百分点。
对于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滑,海纳医药在招股书中称,主要由于公司CRO服务所得收入减少4750万元,以及销售自有药品收入同比下滑45.8%等因素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海纳医药报告期内的前五大客户变动较大。招股书显示,公司2022年前五大客户分别为客户K、客户B、客户F、客户L和客户A;2023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分别变成客户F、客户I、客户A、客户J和客户D;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分别为客户F、客户G、客户A、客户H和客户D;2025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又变成客户A、客户B、客户C、客户D和客户E。也就是说,除了客户A外,没有任何一家客户稳居海纳医药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且最大的单一客户在3年半时间内两次易主。
2022年和2023年,海纳医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值,2024年转为负值。具体来看,公司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655.2万元、1.13亿元、-3457万元和-4245.1万元。对此,公司在招股书中称,主要是由于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208.4万元,需要就若干非现金项目作出调整,主要包括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1150万元及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减值740万元。
此外,海纳医药报告期内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及对应的周转天数均呈增长趋势。招股书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分别为4467.6万元、8973万元、1.71亿元和1.76亿元。同期,公司这些款项的周转天数分别为43天、59天、111天和176天。对此,公司称,“我们寻求严格控制未偿还应收款项,且逾期结余每月由高级管理层审阅。截至业绩记录期间各期期末,我们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并无重大可回收性问题”。
成都先导弃购海纳医药
海纳医药于2001年4月由邹巧根创立为有限责任公司,但直至2014年才投建首个生产基地,2015年获得GMP(良好生产规范)认证,并在同年启用首座生产设施。2016年,公司完成股份改制。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6月,海纳医药曾谋求在A股创业板上市,拟募资8.5亿元,计划用于海纳医药CXO研发总部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2024年6月,海纳医药经过两轮问询后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决定终止海纳医药发行上市审核。
海纳医药在申请撤单之前,曾收到深交所的审核问询函,问题涉及海纳医药的业务模式、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等。有市场分析认为,海纳医药IPO失败的原因可能在于仿制药赛道竞争激烈及自身财务瑕疵。
2025年3月31日,成都先导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拟受让海纳医药约65%股权,交易完成后,成都先导将成为海纳医药的控股股东。
6月29日,成都先导又宣布终止收购海纳医药。该交易终止的原因在于各方未能就交易方案、交易价格、交易对方范围、业绩承诺等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成都先导称,各方对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无需承担任何违约责任。如今,该收购宣告失败4个月后,海纳医药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海纳医药在IPO前,邹巧根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45.82%的股份,为控股股东;其他股东包括滨江集团、华泰大健康、林广茂、方立、中金传化、湖北高金、高科投资、江苏金财、合肥投资、南京创新投资、博大制药、江西国控产业基金等。
针对公司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变动大、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等问题,11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公司邮箱(公司官网healthnice.net显示“403-禁止访问:访问被拒绝”)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