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恒指在震荡中重上27000点,各路资金对港股的配置热情仍在持续。
尽管港股市场四季度陷入震荡,但资金涌入步伐并未放缓。南向资金全年净买入额突破1.31万亿港元,创历史新高,历史累计净买入总额已经突破5万亿港元整数关口;公募基金港股持仓市值同样大幅提升,截至三季度末,达到1.36万亿元。
在这场“扫货潮”中,两类资金动向尤为突出:一是主动权益基金大举加仓,超半数产品提升港股配置;二是借道ETF的资金汹涌而至,港股通主题ETF规模年内激增3.4倍,四季度以来已净流入近300亿元,成为普通投资者布局港股的重要工具。
当万亿资金涌向港股、红利资产取代科技股成新宠、“长牛起点”与“泡沫预警”争执不下……在震荡行情中,有人为低估值的稳健买单,有人为高成长的确定性下注。那么,这轮领涨全球的港股行情还能持续多久?下一阶段的投资主线又有何变化?
谁在持续加码港股
11月13日,港股市场上演低开高走行情,主要指数午后集体拉升翻红。截至当日收盘,恒生指数成功站上27000点大关,报27073.03点;恒生科技指数亦同步收红。
从四季度整体表现看,前期表现强劲的港股市场呈现“先抑后扬”的震荡格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13日,恒生指数累计微涨0.81%,四季度的最大回撤和上涨幅度分别为-8.17%、8.89%;恒生科技指数同期跌幅达7.49%,最大回撤超过15%。尽管短期波动加剧,但两大指数年内表现仍位居全球主要市场前列,年内涨幅均超33%。
支撑市场走强的核心动力之一,是全年持续的南向资金“抢筹”态势,不过近期资金面已显现分歧信号。Wind数据显示,11月13日,南向资金净流出35.21亿港元,终结此前连续16个交易日的净买入态势。
至此,南向资金年初至今的净买入金额已经达到1.31万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较去年全年的8078.69亿港元流入规模增幅超60%。同时,南向资金的累计净买入总额已经突破5万亿港元的整数关口。
与南向资金同步升温的,是公募机构对港股的配置力度显著提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港股的投资市值达到1.36万亿元,较二季度环比增加超四成,较去年同期实现翻倍。
公募主动权益类基金(包含普通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下同)对于港股市场的投资热情再度上升。在有近两期季报数据的1980只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中,超半数产品选择加码港股资产。
其中,申万菱信智能汽车A、浦银安盛策略优选A等44只基金加仓力度尤为显著,单季港股仓位提升幅度均超过两成,最高的更是达到近40个百分点。
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现身加仓名单。例如知名百亿基金经理焦巍,将银华富饶精选三年持有的港股仓位从二季度的11.38%提升至39.66%,提升了28.28个百分点。景顺长城基金经理董晗管理的景顺长城景气优选一年持有,港股仓位同样增长超20个百分点。
除主动管理基金外,资金借道ETF布局港股的趋势更为凸显。以基金名称中有“港股通”的ETF为例,截至11月12日,79只港股通主题ETF四季度以来净流入近300亿元(299.4亿元),年内累计“吸金”已经达到2184亿元,年内平均回报达到33%。
在业绩上涨、资金涌入及新发产品助力下,投资港股的ETF产品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上述港股通主题ETF的合计规模为3528.7亿元,较去年底的799.57亿元增加了3.4倍,成为资金配置港股的核心渠道之一。
从四季度资金偏好看,红利类资产持续受捧。如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ETF获得了39.22亿元的净申购,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ETF、华安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红利ETF等产品也分别“吸金”28.16亿元、17.67亿元。此外,互联网、创新药、科技等前期热门方向的资金流入有所放缓,但仍有数亿元资金进场,显示不同风格资产出现明显的资金再平衡。
A股与港股交替活跃背后
今年以来,市场整体呈现出A股与港股交替活跃的格局。上半年,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代表的港股科技板块表现亮眼;进入下半年,A股市场中创业板与科创板引领的科技板块接棒走强,港股市场则转入震荡整理阶段。
针对这一现象,兴证全球合熙基金经理陈聪对第一财经表示,这并非缘于资金在两地间的大幅切换,因为下半年A股科技走强期间,港股资金并未明显流出。在他看来,真正的原因在于两地市场行业结构的差异。
“A股与港股的此消彼长,本质上是行业周期的轮动。”陈聪分析称,当两地市场的同类行业同时迎来利好或市场情绪回暖时,往往会出现同步上涨的局面,而非此涨彼跌。
他进一步解释道:“港股的核心行业集中于互联网与创新药等领域,其主要表现周期出现在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而A股科技板块的上涨则更多来自算力链、存储及新能源等硬科技产业,这些行业主要分布在内地。”
对于港股基金明显扩张至万亿元规模的背后驱动力,长城基金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曲少杰认为,这背后主要有三重驱动力,分别体现在显著的估值洼地效应、港股的结构优势以及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持续提升等方面。
“港股市场或能同时满足防御性与成长性的双重配置需求,具有哑铃策略两端的优势。”曲少杰告诉第一财经,一方面,部分蓝筹高股息率股票具有6%左右的股息率,适合作为利率下行周期中的防御选择;另一方面,以科技互联网、生物医药及新消费等为代表的领域聚集了中国最具创新力的企业,有助于把握港股科技成长机遇。这两类资产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港股。
不过,随着港股市场回暖,多只个股在过去一年中实现翻倍甚至两三倍的涨幅,市场对成长型资产是否出现泡沫产生担忧。
对此,陈聪强调需理性看待:若仅从股价涨幅来看,一些资产前期涨幅确实较大,容易产生这样的印象。但这些资产的上涨是建立在极低估值基础之上的。因此涨幅更多是对过去极端低估的修复,而非新一轮的泡沫生成。“目前来看,大多数成长型资产的估值尚处于合理区间”。
陈聪认为,当前的市场热度更多是对产业趋势的提前定价,而不是非理性的投机泡沫。总体而言,成长型资产的上涨具有坚实的基本面支撑,是市场逐步修复和产业逻辑兑现的自然结果。他认为,港股目前正处于持续恢复和结构优化的通道中。
站在当前时点,招商基金投研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现阶段,年初以来涨幅较大的部分资产或容易出现回调。由于港股内部不同资产今年走势节奏不一,可关注港股内部资产“高切低”的机会。
陈聪也表示,港股红利板块长期以来具备较高的性价比,这主要缘于其整体估值偏低和商业模式的稳定性。从当下来看,港股红利依然具备配置价值,尤其适合追求稳健现金流的投资者,但对成长型基金经理而言,吸引力相对有限。此外,创新药板块依然是未来港股市场非常具有长期潜力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