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3 22:35:41 股吧网页版
不能拿消费者当小白鼠!智能电动汽车安全强监管时代到来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洪飞红

  一场场事故的惨痛教训,倒逼智能电动汽车安全走向强监管时代。在事故发生后,或被动或主动,车企们已开始大批量召回有问题的车型,这有助于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企业“亡羊补牢”或许值得称赞,但防患于未然仍是保障安全的第一道关,强化相关安全监管已迫在眉睫。

  近日,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制修订计划,公安部组织完成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这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设定了机动车辆在安全、环保和基本性能方面的最低门槛,也是中国道路上行驶的所有机动车的“安全底线”和“基本大法”。

  该强标上一次修订时间是2017年,距离本次重新征求意见已经过去整整8年。在这8年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能源汽车在此期间从配角变成了主角,渗透率从2.7%上涨至超50%,智能化也从“功能机”时代跨越到如今五花八门的智舱、智驾“智能终端”时代。

  就在行业高速发展之时,智能电动汽车安全警钟频频敲响。其中,电池起火燃爆、智驾失灵、车门打不开、超速行驶是安全的重灾区。

  当事故涉及智能驾驶时,责任认定变得异常复杂。一旦发生事故,车企通常会调取后台数据,声称“事发时驾驶员未接管,系统处于正常状态”,将责任归咎于驾驶员“未按要求操作”。而驾驶员则可能声称“过于信任系统宣传”。由于数据黑匣子掌握在企业手中,消费者维权极其困难,而市场也无法明晰真正的事故原因。

  部分厂商为了追求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在电池材料、结构设计和热管理系统的验证上可能存在不足,导致电池安全风险。部分厂商为了追求更优美的车身设计及更低的风阻,将门把手隐藏,甚至不去设置机械结构,导致发生事故时驾驶员难以开门逃生。

  另一方面,当互联网公司跨界进入汽车制造业后,制造业的严谨已然异化为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流量盛宴。

  比如“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文字游戏,就弱化了企业作为安全主体的责任。某款热门车型为了宣传车身强度,宣称“全系标配2200MPa某超强钢”,而小字写着“某超强钢是指材质项目名称”。有人质疑:车身强度是用来保障安全的,岂可儿戏?

  比如某车企在为自己新车做宣传时,反复强调“地表最快”“设计最高时速350km/h”“赛道基因”等等,而这也很可能让消费者把技术参数与实际使用混为一谈,以不合适的速度在城市道路上行驶,从而引发安全风险。

  为了抢占市场、赢得估值,有的车企讲起了最动听的技术故事,导致宣传过度,或者验证不足就加急车辆上市进程,很多消费者甚至被企业当成了试验新技术新产品的“小白鼠”。

  这些问题都暴露出法律法规和鉴定标准相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问题,也给了部分企业一定的“灰色空间”和钻漏洞的机会。

  如今,这样的“灰色空间”与“监管漏洞”正在加速、全面补上。《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迅速响应了上述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新挑战,填补标准空白。比如针对新能源汽车零百加速快的挑战,该强标要求乘用车每次启动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0~100km/h)不少于5秒的默认状态。另外,针对辅助驾驶、智能座舱、门把手锁死、电池起火等新课题,该强标也进行了规范。

  2025年以来,中国汽车领域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正在经历一次深刻且全面的升级,多项标准首次将关键安全性能从行业共识提升为强制要求,这些都意味着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强监管拐点”已然到来。

  在辅助驾驶领域,在业内公认要求严格的强标——《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在今年9月正式公示,这是中国首个针对L2级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强制性安全标准。

  在动力电池领域,《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已于今年3月批准发布,此标准修订后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作为强制性要求。

  在门把手领域,今年9月《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首次针对隐藏式门把手进行了具体规范,并且首次要求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

  在虚假宣传领域,工信部等六部门今年9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集中整治夸大和虚假宣传等网络乱象,督促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另有知情人士近日称,市场监管总局正在讨论“虚假营销认定方法”,后续会针对汽车行业的夸大及虚假宣传进行治理。

  而这只是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强监管的起点,根据今年4月发布的《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监管还将推动制定及发布车用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电动汽车换电等标准子体系,启动数据治理及应用等新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超前开展飞行汽车等新业态标准化需求研究。

  监管的“拐点”,是行业走向成熟与理性的成人礼。它倒逼企业将资源从华而不实的营销,回归到扎扎实实的技术研发与安全验证上。当监管为所有玩家划下清晰而不可逾越的红线,市场竞争才能真正从“声量”的比拼,回归到“质量”与“安全”的竞争。

  这是对过往乱象的清算,更是对行业未来的奠基。科技的星辰大海,绝不能也不该用“小白鼠”来铺就。那些仍在迷恋营销话术、试图在安全底线上“走钢丝”的企业,必将被时代所抛弃。因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要驶向的,是一个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未来。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