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手表里藏着100个“好友”、主页点赞破50万,这样一个账号能够卖到500元。近日,小天才电话手表“隐形社交”相关报道引发广泛争议。
由于相关功能设置涉嫌引导儿童用户跟风“社交”,甚至因此衍生代养号、刷赞、账号买卖租赁等灰色产业链,儿童手表该不该做社交?成为横跨教育、科技和商业的热点议题。
儿童手表是近些年蓬勃兴起的蓝海赛道,主打安全、实时通话和定位精准,又免除了家庭对未成年人沾染手机、电脑等重度网络环境的担忧。仅在国内,儿童手表拥有年销量超千万台、,产值数百亿元的市场规模。
当一块本应聚焦儿童安全的产品,向“社交化”倾斜,甚至变成未成年用户眼里的“硬通货”,无论从儿童教育、产品逻辑,还是产业链影响角度,这样的所谓“创新”就偏离了科技向善的初衷。
社交是所有科技企业的心头肉,流量、黏性、交互频次、停留时长……看似晦涩的产品指标背后,最终指向竞争力和变现能力。
社交功能是敏感的,它基于用户联动效应,又放大了安全风险。即便是成年人社交,在不恰当的产品或场景下也会引发不适。2018年航旅纵横“虚拟客舱”等相关功能,均因有悖于特定使用场景的社交化尝试,引发了广泛质疑。
类似擦边商业伦理的所谓“创新”,容易形成回环往复的畸形供需链条:错位的功能供给,助长出格的用户需求,进而催生野蛮的灰色供给。
未成年人市场更当慎之又慎。攀比心和表现欲是他们成长之路上的常见陷阱,企业对未成年人用户拓展社交功能,即便创新有这样那样的机遇稍纵即逝,有些并不适合未成年人消费场景。
比如,最近两三年大模型是最热门的人工智能赛道。但顶尖大模型仍然存在AI幻觉。2024年某款儿童智能手表就在回答问题时给出了荒诞答案。固然有版本滞后等技术局限,也鲜明地为产品经理们敲响了警钟:成年人尚且难辨AI真伪时,把“模棱两可”投喂给未成年人,是百分之百的错误。
在技术演进和商业变革的道路上,合乎情理的产品试错,在市场和消费者接受范围之内。但对企业试错的宽容,是成年消费者给予的,未成年人无力也坚决不能成为技术试错的目标用户。
精准和安全永远是儿童类产品的底线思维。简单工具不要异化成复杂社交,商业伦理优先于利益驱动,“一老一小”,是技术和商业浪潮中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也是市场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企业面对这两个群体,既要做好适配又不能贪功冒进,在效益优先的时候多想想公平,在尝鲜冲动的时候牢牢记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