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3日讯(记者林坚)基金投顾业务“双投顾”模式正从行业创新尝试走向台前。
所谓双投顾,是指部分具备基金投顾资质的券商与同样具有基金投顾资质的基金公司,在合规框架下开展协同合作,共同迭代投顾策略、优化服务流程,推出联动产品,探索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并提升投资体验的一种新模式。
比如山西证券。2021年公司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格后,也将目光投向了牌照联动,与华夏财富、中欧财富等首批基金投顾试点机构达成合作,合作推出了“幸福小目标”产品。
这一合作的核心逻辑在于,双方均具备合法开展基金投顾业务的资质,确保每一步操作都在合规框架内推进。根据监管规定,华夏财富作为策略提供方,独立承担底层多元投资策略的设计、动态调整及风险控制责任;山西证券则依托自身投顾牌照,专注于客户服务全链条支持,从投前KYC、投资规划、方案设计到投后持续服务,形成完整的服务闭环。
国金证券的双投顾合作模式,同样围绕“资源协同、客户受益”展开,但更侧重策略迭代与场景化适配。核心思路是,外部策略提供方凭借投研积累提供专业策略及投研服务,国金证券则输出标准基金投顾服务与客户反馈,双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迭代产品策略。
双投顾模式的兴起,拓宽了基金投顾牌照的价值内涵。过去,牌照更多被视为单一机构的“专属特权”,而在合作模式下,它逐渐成为资源整合的“连接器”。通过牌照联动,持牌机构可以突破自身能力边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基金投顾业务的市场蛋糕,尤其是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正蓄势待发。
底层逻辑如何实现?
财联社在《基金投顾业务已六年,规模与业绩大盘点,谁是耐力跑者?》年度盘点中提到,从策略场景化、以多元化配置覆盖全风险偏好,到“投前-投中-投后”全周期陪伴,再到AI赋能下的开放生态构建,基金投顾业务正以“客户为中心”理念重塑财富管理服务逻辑。
“幸福小目标”的产品革新正是双投顾牌照合作的一个有效实践。以产品推出以来,规模增长与合作效率均超预期,大众客群占比较高,客户收益体验及复购数据表现亮眼,品牌已获得市场高度认可。核心客户群体来自原有配置债券资产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客户,这类客户需求体量庞大,对稳健收益有着强烈诉求。
在低利率环境与市场波动加剧的双重背景下,传统“固收+”产品频频遭遇挑战。2022年以来,随着股票市场表现不佳,不少“固收+”产品因过度依赖权益资产增厚收益,最终沦为“固收-”,投资者体验受损。“幸福小目标”可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设计,跳出局限。
这一底层投资策略采用多元投资方案,核心在于分散风险与全球配置。“幸福小目标”在权益部分纳入了A股、港股、海外股、商品等多类资产,纯债部分也同时覆盖海外债与国内债。这种配置方式将组合风险分散至全球市场。另一特色的是“收益达标自动止盈功能”,当用户持有组合的年化收益率达到目标年化收益率时,系统将自动执行赎回操作,匹配“落袋为安”的理财心理。
“机构单打独斗”不再是唯一项
对中小券商而言,这一模式提供了明确的转型路径。
中小券商往往在区域市场拥有深厚的客户基础和品牌影响力,但在投研体系、技术系统等方面存在短板。与基金系投顾机构合作,既能借助对方的投研优势丰富产品供给,又能发挥自身在客户服务、区域资源整合上的特长,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从行业发展来看,双投顾模式推动基金投顾行业从“机构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协同共建”。不少券商也采用了类似逻辑,通过TAMP平台实现策略与工具的输出。这种趋势正在推动行业形成“策略工厂+超级渠道+专业服务”的分工体系,让资源配置更高效,也让投资者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投顾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双投顾模式的核心壁垒并非模式本身,而在于合作双方对基金投顾业务发展的理念共识,是否愿意借助各自资源禀赋,以客户为中心共创解决方案,是否愿意以合作共赢的形态共同做大市场。
痛点有三:合规、话语权和风险
尽管双投顾模式前景广阔,但目前行业内的跨机构合作仍保持谨慎姿态。记者调研了解到,合规约束、话语权争夺、风险共担顾虑,成为制约合作深化的三大核心因素。
合规压力是首要掣肘。不少券商与基金公司同属同一股东体系,这类跨机构合作易产生大量关联交易,需面临母公司稽核审计的持续关注。根据监管要求,关联交易需履行严格的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不得存在利益输送,这显著抬高了合作的合规成本与沟通成本,让多数机构不愿轻易触碰。
话语权与服务持续性诉求构成关键阻碍。券商投顾业务聚焦长久期客户服务,需要保持对策略、产品的自主选择权。若深度绑定单一基金公司,可能面临额度不足、产品迭代滞后、收益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进而引发客户不满。而基金公司更侧重产品端与销售端,双方核心诉求的差异,让券商更倾向于多渠道合作,避免对单一伙伴的依赖。
风险共担的顾虑进一步抑制了合作意愿。跨机构合作存在“一荣俱荣、一败俱败”的绑定效应,若基金公司策略失效或口碑下滑,将直接传导至券商的客户群体。对券商而言,投顾服务的核心是客户信任,贸然深度绑定单一合作方,相当于将宝贵的客户资源置于不确定风险中,得不偿失。
目前来看,只有少数机构因规模、品牌诉求打破了合作僵局。部分券商合作之所以能取得成效,核心就在于双方在合规前提下,实现了专业能力的互补与核心诉求的契合,同时通过产品设计与服务优化控制了潜在风险。
将推动形成更高效的分工体系
对持牌机构而言,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与核心优势。基金系机构可聚焦投研体系建设与多元策略输出,发挥自上而下的资产管理优势;券商可深耕区域市场,强化客户服务能力与场景化运营,成为策略落地的“超级渠道”。双方通过深度协同,共同打造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的投顾解决方案。
从产品端来看,类似“幸福小目标”的场景化、差异化产品将持续涌现。这些产品将更注重风险分散与客户体验,通过多元资产配置、动态调整机制、自动止盈等功能,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难度,提升投资获得感。
对行业而言,双投顾模式的深化将推动形成更高效的分工体系。策略供应商、渠道方、服务方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能让投资者享受到更专业、更精准的投顾服务。随着越来越多机构加入协同阵营,基金投顾业务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行业生态也将更加成熟完善。
不过,行业在推进双投顾合作时,仍需妥善处理合规、话语权与风险共担等问题。只有在合规框架内,建立起清晰的权责划分与风险分担机制,才能让合作走得更稳、更远。
未来,随着合作模式的不断成熟与行业共识的逐步形成,双投顾模式有望真正破解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困局,实现机构、投资者与行业的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