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电商大促走过十余年,早已不仅是一场电商平台的线上购物狂欢,也成为中国消费趋势与数字经济演进的风向标。
今年的“双11”,变化尤为显著。淘宝这些综合电商平台纷纷向生活服务、即时零售等赛道发力,从新场景中寻找增量,同时与传统电商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进而产生新的业务增长空间。
电商平台融合和即时零售的新变化,让这一届“双11”格外不同,背后将带来哪些深刻变化?“双11”刚刚结束之后的1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尹振涛做客《中国经营报》旗下在线视频访谈节目零观科技,在参与以“这届‘双11’:电商平台变身‘大消费’平台”为主题的讨论时分享了自己的最新思考。
尹振涛用“升维”一词概括今年“双11”的变化:“消费场景在升维,增长逻辑也在升维。”
“双11”“升维”
尹振涛认为,今年“双11”最大的变化在于升维,从“货架”到“生活”,消费场景在升维,从“流量”到“协同”,增长逻辑也在升维。
首先是消费场景升维,尹振涛指出,今年“双11”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消费场景的升维”——电商平台的活动不再局限于快递送货的实物商品,而是向生活服务、即时零售等领域全面拓展。
“以往我们买的是下周要穿的毛衣,而现在可能是今晚的演出票、周末的短途旅行。”尹振涛说,“万物皆可消费、万物皆可即时,这种体验正在成为现实。”
这种变化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打破了传统电商的边界。即时零售的崛起,并向更广泛的服务业场景延伸,让“线上”与“线下”“商品”与“服务”的场景得以联动,电商平台正逐渐演变为覆盖全生活场景的“超级入口”。
除了场景的拓展之外,尹振涛认为,“双11”的增长逻辑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我们谈增长,更多是关注流量——如何获取更多用户、促成更多交易。而现在,平台更注重‘协同’。”
他解释道,如今平台通过即时零售、内容推荐、场景联动等方式,挖掘更多元、深层次的需求,从而实现“1+1大于2”的融合效应。
“消费者在浏览商品时,可能因为一个推荐而决定去看一场电影、订一间酒店。这种冲动消费极大地推动了服务类消费的线上化进程。”尹振涛说。
今年“双11”的另一大亮点,是即时零售与传统电商大促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产生了“化学反应”。
一方面,它解决了服务消费线上化的痛点。“旅游、演出、酒店等服务类消费决策链条长,依赖线下信任,而即时零售通过平台整合与促销推动,将这些分散、本地化的服务集中呈现,形成了规模效应。”尹振涛表示。
另一方面,它也激活了新的用户与场景。“大量原本习惯线下消费的用户被转化到线上,平台通过构建全场景入口,实现了用户与消费内容的重构与扩容。”
值得注意的是,即时零售的用户更加年轻,随着年轻消费者成为主力军,其个性化、悦己化、圈层化的消费偏好,正深刻影响供给端的变革。
尹振涛指出,供给端正从“大众化”走向“圈层化”。“过去电商追求‘爆款’,满足的是最大公约数。而现在,年轻人追求的是个性化、原创、文化认同。供给端必须更精细化、更柔性化地响应需求。”
他进一步解释,产品设计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甚至“以订单驱动研发”,大大缩短了产品迭代周期。同时,品牌不再仅是价格与质量的象征,更成为文化与故事的载体。
AI电商:从“试验”到“落地”
今年也被称为“AI电商全面落地之年”。尹振涛认为,电商平台为AI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场:“数亿用户、海量商品、高频交易——这些都为AI模型的训练与优化提供了丰富土壤。”
AI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更在于创造了新价值。“从智能客服、个性化推荐,到潜在需求的激发,AI正在重塑消费体验。”尹振涛强调,中国在“AI+电商”领域的实践及路径,很多海外市场都在模仿和学习,能够推动AI与电商的融合形成一个国际规则,甚至引领全球的商业模式和发展。
面对电商的一系列新变化和未来的竞争格局,尹振涛提出四大关键要素:场景融合能力、技术能力、供应端的快速响应能力与健康的生态。
尹振涛说:“平台必须打破边界,实现线上与线下、商品与服务、国内与国际的深度融合。技术尤其是AI,已成为必选项而非可选项。同时,平台需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与快速迭代能力。”
尹振涛还特别强调了融合,多个平台相互之间的支撑,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生态。“一个平台要想长远发展要有一个可持续的能力,平台是否能够提供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开透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环境,包括隐私安全数据的环境,只有这些都做到,才能形成长久发展的商业逻辑。”
最后,他强调平台应秉持“科技向善”的价值观,避免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行为,构建开放、公平、可持续的生态。“只有做大蛋糕,才能实现共赢。”尹振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