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黄一灵)在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演进的当下,具身智能已成为解锁未来科技的关键赛道。自成立以来,一目科技深耕 “多模态感知+AI计算” 核心技术,从仪器智能到电器智能,再到具身智能领域进行探索,逐渐走出一条清晰的技术演进与场景拓展之路。
“目前具身智能是公司明确的核心增长引擎。”一目科技创始人、CEO李智强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触觉感知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瓶颈,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以触觉突破抢占具身智能赛道先机。
同时,李智强透露,公司已在合规性、公司治理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近期将持续观察资本市场情况,计划未来适时登陆资本市场。
形成三大业务板块
10年前,在美国硅谷,一目科技正式宣告成立。回顾这10年,一目科技的发展历程,是逐步为机器赋予类人感知能力,从而不断解锁新场景的生动实践。
谋定而后动。秉承“感知驱动的AI计算”使命,一目科技持续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加速AI智能体演进,目前公司业务板块分为仪器智能、电器智能、具身智能三大领域。“公司的起点是让机器感知物理世界的化学成分。通过自研的微光谱AI芯片与流体识别传感器,我们不断赋予机器类似人类的‘嗅觉’‘味觉’‘视觉’‘触觉’,从而让‘机器更像机器人,让机器人更像人’。”李智强称。
据介绍,目前,仪器智能和电器智能两大业务板块正处于成熟稳定期,其中仪器智能每年营收稳定、电器智能领域相关产品已进入TCL、小米、博世等头部厂商供应链,处于快速规模化阶段。
“这两大业务板块不仅提供持续现金流,其技术积累(硬件+算法)也为具身智能板块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李智强进一步说,这种技术演进的核心优势在于底层平台型技术复用率极高,使得公司能高效跨越不同场景,持续推动机器更好地理解和改变物理世界。
具身智能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触觉被喻为机器与物理世界进行精细、安全交互的最后一块关键拼图。今年10月,一目科技发布可商用的仿生视触觉传感器,为人形机器人装上了能“看见”触感的指尖。
“我们认为,机器人的视觉和听觉感知已相对成熟,而触觉感知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瓶颈。”李智强直言,当前,具身智能是公司明确的核心增长引擎,仿生视触觉传感器及算法解决方案的布局正是瞄准了未来万亿级的人形机器人市场。目前公司已与国内外头部机器人项目合作,推动人形机器人真正实现“类人”的灵巧操作。
面对人形机器人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一目科技也选择“两条腿走路”,通过技术开放与产业链协同构建生态。一是将研发资源向具身智能领域倾斜,包括投入人才与资源研发更薄、响应更快、解析力更强的下一代触觉传感器;并开源融合视觉、触觉、语言与行动(VTLA)的算法模型,与行业共同推动触觉在人形机器人上肢精细化操作中的应用。二是通过构建“以真实触觉数据为锚点”的仿真平台,生成海量高质量的物理交互训练数据,与下游整机厂商共享,共同加速人形机器人操作技能的开发与迭代。
与此同时,李智强认为,除了人形机器人,触觉+AI的结合在诸多领域也大有可为,例如在远程手术机器人中提供精准的力反馈,提升手术安全性;在高端消费电子上,可以为陪伴型AI玩具赋予温暖的触感交互能力,增强情感连接与用户体验。
计划未来适时登陆资本市场
截至目前,一目科技已申请上百件国内外专利,构建了坚实的技术壁垒。但在李智强看来,公司的护城河并非静态的专利墙,而是一个需要持续注入资源的动态系统。
“在人才、体系和生态这三个关键维度上,公司既拥有显著优势,也面临着需要持续投入和攻坚的明确挑战。未来的竞争,将是看谁能将这些要素更高效、更紧密地整合成一个难以复制的整体。”李智强直言。
在技术创新上的孜孜不倦,也让一目科技接连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5年度南京市瞪羚企业,并获得资本关注。今年1月,一目科技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相关资金将主要用于多模态感知技术、AI计算能力提升及具身智能应用领域拓展。
这也意味着一目科技已累计完成六轮融资。谈及资本市场规划,李智强透露,公司已在合规性、公司治理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近期将持续观察资本市场情况,计划未来适时登陆资本市场。“但登陆资本市场只是公司未来成长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实现公司的使命愿景,才是一目科技持续努力的核心目标。”李智强进一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