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自千米深海的“冰火”点燃全运的圣火,当万架无人机在珠江畔闪耀成科技的“焰火”,当“力箭一号”带着对全运和广州的祝福冲向万米深空……11月9日晚的广州奥体中心,灯火璀璨,人声鼎沸。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在此盛大启幕,一场融合岭南韵味与科技美学的视听盛宴《圆梦未来》激情上演,这些来自广州的震撼科技更是将开幕式的氛围推向高潮。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在此次开幕式观众席中,有19位在穗外国专家受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外国专家局)邀请前来观礼。这些专家来自法国、葡萄牙、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他们不仅是科技领域的杰出代表,更在这一夜成为读懂广州、感知中国的亲历者。
一扇读懂中国的窗
当粤剧水袖与激光共舞,当广绣技艺通过数字投影在夜空绽放,外国专家们一次次为之动容。
广州实验室的葡萄牙籍专家JOS CARLOS REBELO DA SILVA感慨道:“这是我看过的最惊喜的一场演出,真的非常壮观!粤港澳联袂演出展现了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广汽集团法国籍首席设计策略师MAXIME BERNARD ENGELS-DEUTSCH用手机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他惊叹道:“太震撼了!”这种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能力,正是中国创新的缩影。
对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孟加拉籍研究员MD ABDUL MAZID来说,这个夜晚有着更特殊的意义。“在中国近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我见证了广州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今晚的演出充分展现了现代中国的精神风貌,选择广州是我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
一份坚实的成绩单展示广州的创新根基:广州在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从2018年的第25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8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十年稳定增长,并于2024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广深港科技创新集群更在2025年登顶全球榜首。
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从深海到星空,这不仅是一场开幕式,更是广州科技实力的集中展示。无人机表演的精准控制、深海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体现了广州深厚的科技创新积累。这些发自内心的赞叹,源自这些参与到广州创新实践中的外国专家对广州创新氛围和创新成果的真实感受。
在暨南大学,法国籍专家KAMEL MEGUELLATI正在参与跨化学、生物学、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的研究,更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对科研的重视。“2021年,我加入了暨南大学药学院。广州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城市,这里不仅拥有国际化的学术平台,还为我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团队支持,让我能够专注于前沿探索。这让我毅然留在这里发展。”这样的创新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顶尖学者。
近年来,广州市持续推进一系列外籍人才服务政策试点。通过实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新增修订11条A类人才条款,明确104个“急需紧缺”岗位,精准对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新引进服务于重点产业的外籍人才已超过4500人次,他们在广州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有关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穗工作的外国人才数量增长超过50%,总量位居全国前三。
一套细致入微的服务机制
这场开幕演出,让外国专家深深沉浸在广州科技与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中。在广州生活工作的全方位优质体验,则让广州在“魅力中国——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排名中位居全国前三。
“从一开始,广州就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MD ABDUL MAZID研究员表示,“无论是工作许可、永久居留证的快速办理,还是生活上的各种便利,都让我能够安心投入科研工作。”
这样的体验背后,是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外国专家局)为外籍人才量身打造的服务体系。
广州市在外国人来华工作举措上持续先行先试:将工作许可办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在一线城市中实现最短;推动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集成办理;实施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障卡融合集成,实现医疗、交通、文旅等“一卡通”服务;全国首创高端人才出入境便利化措施,逾千人次实现快速入境通关,切实提升了人才跨境流动水平。
更让外籍专家们感到贴心的是,广州市建设了英文版外籍人才综合服务平台“魅力广州”频道,点击量已超82万次,成为他们了解广州、融入广州的重要窗口。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外国专家们真正实现了“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