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支撑。11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到2027年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样品转化为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中试平台的主要功能是面向制造业发展需求,提供设计验证、功能性能验证、工艺验证、适配验证、生产验证等综合性、专业化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当前,我国制造业创新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大量创新成果亟须通过中试环节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近年来,中央层面高度重视中试工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
《通知》重点关注高水平中试平台的公共服务性质和功能,按照“做强一批、激活一批、补齐一批”的推进思路明确三项重点任务。在“做强”方面,坚持梯次推进、培优育强、以点带面,引导中试平台按照“储备中试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的路径向更高水平迈进,分级打造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的基础力量、中坚力量和核心力量。
在“激活”方面,聚焦具备公共服务属性但能力有待提升、作用发挥有待增强的中试平台,通过多样化方式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竞争力。在“补齐”方面,指导地方聚焦关系未来发展、关乎产业安全、中试供给紧缺的关键行业领域,结合特色优势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平台。
《通知》发布了《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方向建设要点(2025版)》,指导地方围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信息技术、新兴和未来产业、共性需求等6个关键领域和37个行业重点方向,布局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中试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付梦印对《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当前,我国中试平台在战略急需和新兴未来产业领域布局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通知》提出坚持需求导向、分业施策、因地制宜,指导地方结合特色优势,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清洁低碳氢、生物医药、工业母机、仪器仪表以及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关系未来发展、关乎产业安全、中试供给紧缺的关键行业领域,依托产学研用等主体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平台,不断充实高水平中试平台新生力量。
中试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中试平台普遍面临建设投入大、资金短缺等问题。为保障中试平台稳定投入,《通知》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中试平台予以支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赋能中试平台发展。
在付梦印看来,《通知》的出台对于进一步推动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全面提升中试服务能级,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