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新闻发布会举行。市政府副秘书长全伟介绍,重庆继续举办本次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既是重庆贯彻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的主动作为。

市政府副秘书长全伟介绍相关情况。
从国家层面看,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大决策,而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正是落实这一部署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通过集中对接东部优质产业资源,推动西部与东部地区在产业链上形成互补,为制造强国建设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贡献力量。
从重庆自身发展看,2023年11月,重庆首次承办该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经有102个项目开工建设、落地投资1475亿元。这些项目不仅为重庆带来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半导体等领域的新技术,更推动了本地产业生态从“单一制造”向“全链协同”升级。今年再次举办活动,就是希望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成果,引入更多高质量项目,持续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竞争力,为重庆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注入新动能。
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重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可以概括为“基础实、创新强、区位优”,具体如下:
产业基础优势突出,配套能力“即插即用”。作为全国制造重镇,重庆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正加快打造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为引领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例,重庆集聚了长安汽车、赛力斯、千里科技等整车龙头企业,零部件3大系统、12大总成、56种部件实现了全覆盖和集群式发展,任何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重庆,都能快速在本地找到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实现“入园即入链”,大幅降低企业落地成本和投产周期。
创新潜力持续释放,技术支撑“硬核有力”。当前,重庆正迭代深化以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和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建设为引领的“416”科技创新布局,加快打造重庆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重庆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2024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列全国第7、西部第1。同时,重庆着力建设以龙头领军企业为牵引的产业创新综合体,通过空间集聚、设备共用、成果共创、利益共享,为企业提供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支持。
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物流成本“性价比高”。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联结点,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铁、公、水、空多式联运条件的城市,也是全国首个兼具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向南可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东南亚,大幅缩短西部地区出海时间;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能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江海联运,且航运成本仅为铁路运输的1/3;向西、向北以重庆为起点,中欧班列直达欧洲腹地。
这种“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让重庆成为东部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第一站”。企业落户后,既能辐射西部广阔市场,又能通过低成本物流链连接东部产业链,实现“一地布局、全国覆盖、全球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