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破万亿,对一座城市而言,犹如跨过一道象征综合实力的重要门槛。如今,在长三角这片经济热土上,江苏徐州与浙江温州这两座风格迥异却目标一致的城市,正为叩开这扇大门而进行着最后的冲刺。
前三季度GDP7414.4亿元,同比增长6.1%——这是温州交出的“成绩单”;在江苏,徐州则以6.0%的增速与淮安并列全省第一。这两组领跑各自省份的数据,共同锚定了一个目标:在2025年结束时,成功跻身“万亿GDP城市俱乐部”。
“万亿俱乐部”究竟意味着什么?正如“徐州发布”曾解读的,万亿体量是衡量一座城市能级和实力的重要指征。
在当前全国已有的27座万亿之城之后,2025年最有望实现突破的候选者正是温州、徐州和大连。回顾2024年,三城的GDP总量已无限接近万亿大关:温州9718.85亿元、徐州9537.12亿元、大连9516.9亿元。而2025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则显示了它们强劲的冲刺势头:温州实现GDP7414.4亿元,徐州7298.12亿元,大连7248.2亿元。以此增速估算,这三座城市都有望在2025年年底成功撞线。
这场冲刺不仅关乎城市自身的荣耀,更将重塑区域经济格局。一旦成功,温州将成为浙江省第三个万亿城市,徐州将成为江苏省第六座万亿城市,而大连则将终结东北地区没有万亿城市的历史。
目标既定,关键在于行动。对于这场志在必得的“收官战”,两地早已锚定方向,全力奋进。
早在2021年,徐州便前瞻性地提出了“2025年GDP力争破万亿”的目标。尤其在常州于2023年率先晋级后,徐州的决心更为坚定。2024年,该市重申在“十四五”规划期内必须拿下“万亿之城”,并将“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确定为2025年全市工作的鲜明主题。
温州同样雄心勃勃。在今年2月举行的“新春第一会”上,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强调,要举全市之力迈上“双万”(即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新台阶,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今年的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立下“军令状”:“确保跻身万亿级GDP城市行列”。
进入决定性的第四季度,临门一脚的时刻,两座城市的行动愈发密集而有力。
10月22日,温州举行了2025年“六干争先抓落实·提速打造‘第三极’”第二次市直部门比看活动。张振丰在会上指出,当前已进入“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正值‘奋战四季度、夺取全年胜’的重要时刻。他要求各市直部门要坚持干字当头、长短结合,做到“干要看准、干就干成、干到极致、一抓到底”,为全力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作出更大贡献。
就在同一天,徐州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总结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情况,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会议强调,要满弓紧弦冲刺四季度,全力以赴打好收官战,以实干实绩为“经济大省挑大梁”作出更大贡献。
冲刺万亿的底气,源于两市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蓬勃的产业动能。
从增速看,2024年,温州GDP增长6.3%,徐州增长6.4%,双双跑赢了全国及各自所在省份的平均水平。2025年上半年,两市势头不减,温州GDP同比增长6.0%,徐州增长6.2%,继续领跑。
从产业支撑看,温州工业表现强劲,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其中电气产业产值已达2920亿元,正加快向三千亿级迈进;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成功晋级千亿集群。徐州则着力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总体规模已达7800亿元,其中集成电路与ICT、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规模均突破500亿元,助力徐州跃居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1位。
截至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汇聚了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常州共9个“万亿俱乐部”成员,在全国27席中占据了三分之一,彰显了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引擎的“绝对实力”。
若温州与徐州在2025年冲刺成功,长三角的“万亿俱乐部”成员有望增至11席,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分量将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两座城市的进阶之路,还承载着差异化的区域发展使命——温州锚定的“双万”目标,将极大强化其对浙南、闽北、赣东区域近3000万人口的辐射带动能力;而徐州剑指“苏北首座万亿城市”,则将极大巩固其作为苏北地区乃至淮海经济区核心引擎的地位,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季度收官在即,徐州与温州,这两座冲刺在万亿门槛前的长三角城市,正以决战之势,向着城市能级跃升的历史性目标,发起最后的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