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4 00:47:32 股吧网页版
超400万亿元资产迎焕新时刻,地方“三资”改革驶入“快车道”
来源:华夏时报网

  近日,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下称“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国有资产最新“家底”公布。

  报告显示,过去五年,我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实现年均11.4%的稳健增长,截至2024年底,资产总额已突破401.7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达109.4万亿元,资产负债率始终控制在65%以内的合理区间。

  这组亮眼数据不仅彰显了国企改革的显著成效,更印证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的作用持续夯实。在资产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一场以“盘活存量”为核心的国有“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管理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多点开花,湖北、安徽等省份率先出台系统性方案,以市场化手段唤醒“沉睡”的国有资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企资产总额与国有资本权益总额的持续增长,既是改革红利的直观体现,也标志着我国在科创发展、产业布局、市场化运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巩固了国有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压舱石’的核心地位,为国家应对风险挑战、开展宏观调控提供了有力支撑。”国企改革专家周丽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规模提质双升,国企“压舱石”作用凸显

  “十四五”以来,我国国企改革纵深推进,国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同步跃升。

  国资委数据显示,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68.8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底的91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至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和8.3%,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至6.7%,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一系列核心指标的持续改善,标志着国有资产质量不断优化,发展韧性显著增强。

  在规模扩张的背后,是国有资本布局的持续优化和战略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2021年至2024年,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万亿元,年均增速6.3%。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母机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托底保障能力不断增长。同时,国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截至2024年底,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科研人员144.3万人,同比提高5.5%,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对此表示,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国有资产质量更优了、“家底”更厚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更加凸显。

  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国有资产总量可观,其中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487.9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68.2万亿元,国有土地总面积52413万公顷,构成了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三资”改革破冰,地方探索激活存量活力

  事实上,中央层面曾多次出台文件为盘活国有“三资”提供政策依据。例如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2022年10月,财政部发布《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三资”管理改革是地方政府的一项常态化工作,“三资”核心任务是盘活存量资产,积极优化国有资产配置,这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一项重点任务。

  面对庞大的国有资产规模,如何让“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关键课题。在此背景下,以“盘活存量”为核心的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在地方进一步升级,安徽、湖北等省份率先发力,出台系统性方案,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径。

  安徽省于10月底印发《推进“大资产”统筹管理总体工作方案》,构建了清晰的改革框架,将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八类资产、五类资源以及两类资金全部纳入统筹盘活范围,实现国有“三资”全口径、全覆盖管理。改革明确了“近期清查确权、中长期长效治理”的实施路线图,近期将集中开展清查、确权、统筹盘活等五个专项行动,核心任务是“摸清家底”;中长期则致力于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长效管理机制。

  在湖北,一场“金木水火土数”的资源激活行动正在上演。湖北省把握“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实现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推进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运用杠杆化”三项原则,全面深化“三资”管理改革。通过对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数据等六类资源进行全面盘点确权,湖北探索出“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的多元化盘活路径。

  改革成效已初步显现。湖北联投集团盘活存量矿业权86宗,黄石三鑫公司整合矿权后新增金铜矿储量近千万吨,武汉江夏区、宜都市利用废弃矿坑改造文旅综合体,当阳市盘活429处公共机构及企业闲置屋顶资源谋划分布式光伏6万千瓦,大悟县利用闲置矿山、矿坑布局光伏1万千瓦,将“生态伤疤”变成“阳光银行”。截至9月底,武汉市国有“三资”总量突破6万亿元,累计盘活资产2061.52亿元,实现盘活收入1110.47亿元。

  “从整体上看,湖北省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盘活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有效提高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增强价值创造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与盈利能力,进而促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当然,其中资源的资产化无疑也有助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和化解债务风险。” 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对本报记者说道。

  当前,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各地正以系统性思维破解改革难题,推动改革从“点上突破”向“面上开花”拓展。从安徽的“大资产”统筹管理到湖北的“六类资源”激活,地方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为全国范围内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资源资产化,还是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其实都面临一定的风险,必须做好风险防控。具体来说,资源资产化需要防范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风险,资产证券化需要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和控制权丧失等风险,资金杠杆化需要防范债务违约和资金链断裂等风险。”刘兴国对本报记者补充道。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