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间,浙江东尼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东尼”)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浙江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因重大合同进展披露不及时,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半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罚款金额合计1570万元。而在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时,公司股票简称已经“戴帽”(实施ST)。
在严监管背景下,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信披违法行为查处效率提高,正在逐步从“事后惩戒”向“事前预防”和“事中纠偏”转变,呈现出“惩防治”并举的监管思路。笔者认为,此次对ST东尼的处罚传递出三重监管信号。
第一,执法提速,早发现、快惩处、严纠正。
在此次行政处罚之前,去年,浙江证监局已分别就上述两项违法行为对公司采取行政监管措施,监管部门现场检查核实验证,实现早发现,及时阻断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防止风险延续。但是,行政监管措施并不能代替行政处罚,在进一步查清公司上述两项违法违规行为之后,监管部门对公司和6名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ST东尼从被立案调查到对其正式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用时不到7个月,体现了监管部门“从严、从重、从快”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这种“长牙带刺”的严厉惩戒,不仅对违法违规上市公司形成威慑,也给市场敲响了警钟,是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市场“三公”秩序的重要保障。
第二,保护并重,筑牢投资者权益保护与上市公司良性发展的基础。
此次处罚也兼具“保护”内涵。一方面,给了上市公司纠错机会。因为监管部门的及时查处,ST东尼没有触及退市红线,仅仅被实施ST和罚款,公司有了整改的机会,未来可以通过完善内控,修复治理缺陷,改善经营,实现“强筋健体”。
另一方面,有利于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监管及时介入让上市公司“悬崖勒马”,没有让错误的财务数据继续误导投资者,影响投资决策;同时,监管部门的定性处罚,也为权益受损的投资者提供了索赔依据。构建起投资者权益保护与企业纠错机制并重的双重防护体系。
第三,整改可期,ST制度给企业重塑信任的机会。
ST制度也是给上市公司重塑信任的“考卷”。根据相关规定,在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满12个月后,公司完成对涉事年报的追溯重述,就可以向交易所申请撤销ST。能否顺利通过这场“大考”,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重获投资者信任,挽回声誉。
实践中,已有不少公司通过整改成功“摘帽”。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1月13日,今年以来,已经有27家ST公司实现“摘帽”,19家*ST公司完成“摘星摘帽”。希望未来一年,ST东尼切实整改,完善内控体系、合规经营、恢复盈利、积极与市场沟通,并强化投资者回报,以实际行动修复市场信任。
正如证监会主席吴清所言,强监管不是严而无度,关键是通过依法有效监管,使市场各方各尽其责、各得其所,促进强本强基。未来,随着监管执法能力提升,常态化长效化的财务造假防治机制建立,监管部门通过“零容忍”惩治违法“已然”,震慑违法“未然”,有力推动各方各尽其责,夯实强本强基基础,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