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持续赋能下,新能源正加速渗透千行百业。
11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大力推动新能源与多产业协同发展,并就“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链‘以绿制(造)绿’”“统筹推进新能源与传统产业协同优化升级”“积极推动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融合互促发展”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而在此前的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同样强调推动新能源与产业融合发展。其中提到“鼓励传统产业创新工艺流程,提升负荷灵活性,在热力、供暖、制冷、动力等环节更多使用新能源。支持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实现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加强新能源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布局及优化运行,推动算力设施绿色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针对不同场景陆续出台了《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
地方层面也积极响应国家部署,结合区域特色推进落地。以算电融合场景为例,今年4月份,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加快算电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7年,在阿坝、甘孜、凉山、雅安、攀枝花等区域,有序依规实现算力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建成富有四川特色的“绿电+算力”融合发展项目。
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新质生产力工委秘书长高泽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我国在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方面逐渐形成了“由点到面”的多层次政策体系。其中,国家的统筹规划有助于优化产业整体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地方的专项政策往往更贴合当地发展特点,能够精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政策的密集出台,背后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跃升式发展。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成为我国电量实质性的增量主体。《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达1.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对全国发电量增长的贡献率突破60%,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升至18.5%。
乘着政策利好与能源结构转型的东风,上市公司纷纷加速探索新能源与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新能源深度渗入千行百业。
例如,今年3月份和5月份,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签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协同建设智算中心商业模式。
江苏悦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则持续发力“渔光互补”赛道。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全力推进盐城响水县150MW和70MW渔光互补项目建设,目前150MW光伏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并于2025年8月份顺利并网。
“这类融合发展模式,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拓宽业务边界的创新策略。”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委员会秘书长吴高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不仅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更能为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创新样板,进而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众和昆仑(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文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进一步深化布局,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选择具有潜力的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融合。此外,企业还可积极参与地方试点项目,并与政府、科研机构和同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