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4 01:19:00 股吧网页版
“双11”转型“静水深流”:电商从“物美价廉”向“物美价不廉”过渡|经济周刊·焦点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今日,又一年“双11”正式落幕,但用户愈发“无感”。消费者小张的“体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平台宣传“不玩数学题”,实际仍然让消费者“定闹钟抢券”“凑单算不停”。她本想趁“双11”囤货,却发现很多商品不参与活动,参与活动的又被包装成套餐,让她难以下手。

  “最初的‘双11’只有一天,而且折扣相当‘猛’,是真的5折;如今长达一个月,让用户有一种不知道哪一天最优惠的迷茫感。”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双11”的GMV(销售额)数据每年都在增长,但大部分是靠时长堆砌而来,实则“双11”已日渐平淡。

  记者留意到,在消费者觉得“羊毛不香了”的同时,商家们对大促的期待值也逐年走低,尤其中小商家要面对“不打低价没流量、打了低价不赚钱”的困境。曾经让无数网民熬夜、让物流爆仓的购物节,在平静中进入了反思,各大电商平台开始悄然转身,寻求新的存在感和新增长点,但它们的转型之路,亮点与难点同样突出。

  中小商家渐渐倒向私域流量

  从消费层面来看,没有了干脆利落的打折,很多消费者难以“薅”到真羊毛。

  消费者小张坦言:“如果没有平台消费券,今年‘双11’就不怎么优惠,但大部分平台的折扣券有会员要求,对于我这种非会员来说显得不够友好。”她本想趁着大促囤积护肤品,却发现不仅需要“预付定金”“领券凑单”,还要蹲守直播间抢红包、接受“套装”捆绑……一系列参与条件下来,小张多了几分疲惫感:要想比日常便宜,还是得定闹钟、做凑单“数学题”。为了凑单,她顺带又买了几样并不紧缺的商品。“其实平台和商家日常也会经常派券做促销,按照日常需要买就好。”她坦言。

  对中小商家而言,想在“双11”盈利同样不易。在东莞做服饰生意的李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双11”整体订单量与去年持平,但在一半合作平台上的销售额下滑。“明年考虑不报名参加平台‘双11’了,会尝试做私域流量,用来打折或清货。”还有商家透露,退货率高是每次大促最突出的问题,再加上平台推广费上涨,不少中小商家出现“销售额增长,利润不增长”的现象。

  某品牌女装卖家表示,大促期间叠加折扣与高退货率,导致成本大幅增加,甚至可能出现亏损,因此“双11”圈子里不少商家无奈选择“先涨价再打折”的应对方式。商家阿华也说:“与往年相比,我们今年‘双11’报名的产品少了很多,而且报名活动的产品和未报名的产品,销量变化不大。”

  消费回归理性数据增长靠堆时长

  星图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双11”主活动结束,今年综合电商平台销售额累计达16191亿元,同比增长12.3%。从销售额排名来看:天猫第一,京东第二,抖音第三。同时,即时零售销售总额已达670亿元,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美团、淘宝闪购、京东秒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天猫首次将“双11”大促延长至11月14日,京东、拼多多也同步延长至该日收官;而抖音、快手、小红书则于11月11日准时收官。“双11”的“延长线”策略,暴露了电商行业的深层问题:其一,平台大促GMV增长依赖时长而非效率。今年“双11”周期从10月7日开始,较去年延长一周,全网销售额同比增长14.2%,但剔除时长因素后,增速可能更低。其二,消费者日趋理性,复杂的促销玩法让用户无感。从市场反馈来看,单纯延长促销时长并未能有效激发新的消费热情,反而可能因促销疲劳导致关注度分散。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俊斌指出电商发展三阶段:物不美价廉、物美价廉、物美价不廉。他认为,目前行业正从“物美价廉”向“物美价不廉”过渡。他特别提到,“当前‘双11’存在较高的退货率,这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要求厂家和商家反思:自身生产的商品品质、信息描述的真实性与规范性是否到位。”

  业内还指出,无论是天猫88VIP,还是京东PLUS会员,会员制都凸显了电商平台在大促中的转型思路——聚焦核心,留住优质客户。但各平台的转型难点在于,如何在失去“最低价”光环后,重新找到能凝聚消费共识的价值支点。

  转型路径“四国杀” 平台探索新增长极

  2025年,电商平台在“静悄悄”的“双11”中努力寻找新增长点,但布局重点差异明显,同时各自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天猫事实上近几年已不再正式披露具体战绩,透露出谨慎态度;其“淘宝闪购”即时零售模式成为本次大促亮点,通过“远场电商+近场零售”的融合,试图激活本地市场。不过该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对整体增速的贡献有限。天猫的核心困境在于传统货架电商增长见顶,而直播电商领域,商家普遍反映流量成本高、竞争内卷;今年主打的AI技术从“工具”升级为“生产力”,虽从用户体验层面尚未显现成效,商家却已感受到变化。

  率先晒出战绩的京东,强调下单用户数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值得注意的是,京东聚焦深耕“供应链”,其增长部分依赖“超级供应链”和AI技术,如C2M反向定制、JoyAI大模型应用。京东的转型路径紧扣其核心优势——供应链能力,策略是通过优化供应链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商品。不过京东的即时零售业务,目前与美团、淘宝闪购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抖音电商凭借直播和短视频的流量优势,“提前开跑”和“直播+品类日”的内容带货策略,实现快速增长,但同样面临头部达人垄断流量、新商家突破成本高、直播电商退货率偏高等问题。

  拼多多的打法则与往年类似,并未高调参战,但其一贯坚守的“极致性价比”仍吸引了部分价格敏感型用户。

  记者观察:

  从“低价”到“价值深耕”,理性消费成不可逆趋势

  对于“双11”的平静与平台的转型,行业专家们给出了深刻洞察。天使投资人郭涛分析指出,“双11”已从“低价狂欢”转向“价值深耕”,核心价值已升级为满足消费者对品质、服务、体验的三维追求,平台的未来生命力源于构建“需求—供给—技术”的生态闭环。他表示,即时零售的爆发标志着电商竞争进入“远场+近场”混合新阶段:传统全国物流快递电商是“远场”作战,即时零售是“近场”服务肉搏。未来,平台需平衡规模效率与本地化服务,以应对混合竞争的挑战,最终形成“远场全国覆盖+近场本地即时”的竞争新常态。

  沈阳工业大学翔源全媒体研究所主任、副教授田宇表示,今年“双11”大促总体呈现出理性消费的趋势,这是“一次不可逆的长期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消费文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必然进阶,这将深刻且持久地倒逼中国制造业与零售业产生深度变革。

  可以说,如今“双11”的走势,正是中国电商行业与消费者共同走向成熟的见证。未来的“双11”,或许不再是一个需要严阵以待的“战役”,而将演变成集中展示平台新能力、新品类、新服务的“大秀场”。电商平台的竞争,也将从“谁更便宜”的平面战争,升级为“谁更懂我”“谁更快”“谁服务更好”“谁体验更爽”的立体竞争。而这一切,最终都将回归商业的本质:真诚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