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0月金融数据显示,当前货币供应量增速回升,资金活化程度明显提升。与此同时,政府债券发行保持较快节奏,对企业融资形成有效补充,共同推动社会融资规模保持稳健增长。这反映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正在形成合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资金活化程度提高
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6.2%,较去年9月低点回升9.5个百分点,较今年年内低点回升6.1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称,“M1-M2剪刀差”为2%,较去年9月收窄,表明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等积极信号。
前十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3.3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39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447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09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6.66万亿元。
发债热助社融增长
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7.01万亿元,同比增长6.3%。
贷款方面,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0.61万亿元,同比增长6.5%。前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97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73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17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26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7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32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975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85亿元。
业内专家认为,国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券等政府债券发行进度较快、企业债券发行热度较高,均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形成重要支撑。而债券快发多发,短期也对贷款有一定替代,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已不再更多依赖银行贷款。
据市场人士测算,今年1至10月,政府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约2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近4万亿元,企业发债融资也高于去年同期。此外,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从去年的1万亿元扩大至1.3万亿元,首发时间比去年提前约一个月,发行完毕时间也相应提前,体现出财政对经济增长及需求拉动的支持,也带动了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