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化治理体系建设的浪潮中,上海全市25家公证机构以高效、专业、温情的法律服务,从传统的“文书证明”向“主动服务”转型,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压舱石”“稳定器”“助推器”的作用,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注入坚实的法治力量。
今年以来,根据司法部相关要求,上海全面开展“公证规范优质”行动,涌现出优秀案例,取得不菲成果。一个个温暖的故事背后,体现出上海公证行业对“公证为民”的坚守,也是对城市法治化、数字化治理的高效赋能。
精准护航优化营商环境的“公证力量”
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离不开高效、高质量的法律服务。上海公证行业正积极将公证的预防性法律制度优势,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通过机制创新、服务出海、专业护航三大路径,构建全方位营商服务生态。
为切实服务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上海市司法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公证服务机制创新,实现从“被动等候”到“主动登门”的服务变革。上海公证行业创新推出了“四双一”利企惠企服务机制,即“一专窗一通道”“一领域一团队”“一企业一方案”“一园区一清单”,通过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效于企,打通公证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组建4个领域50多个专门服务团队,对接30多个企业园区,针对500余家重点企业形成公证专属服务方案。拓展“一证一次办”“一事一站办”服务场景,整合关联事项,优化服务流程,强化跨前服务和数据共享,在涉企公证领域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发布公证办理提速和“高效办成一件事”公证事项2 张清单,将275项公证事项的办结时限压缩至5或10个工作日,部分事项实现“当日办结”。
面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迫切需求,上海公证行业积极充当“探路者”和“护航员”,助力本土企业稳健开拓全球市场。新虹桥公证处的“民企出海帆”等项目,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从公证、翻译到领事认证的“一站式”涉外服务。某上市公司在出海投资时,新虹桥公证处及时指派公证员对接,定制一揽子服务方案,不仅有效防控潜在法律风险,还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各公证机构通过完善在线申办小程序、优化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提供翻译、代办领事认证和海牙认证等延伸服务,助力本土企业跨越“出海”门槛。
在上海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背景下,上海公证行业努力深耕航运公证业务,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赋能。国际航运呈现出运量大、风险高、纠纷易发等特点,且涉及多国法域,对精细化的法律服务需求大。由公证机构出具的公证文书往往是他国政府或企业唯一认可的法律文书形式。公证以其在风险预防和证据固定方面的专业优势,能更有效地提升国际航运法律活动的效率。在一起船舶融资租赁合同公证案中,徐汇公证处公证员面对出租人行政许可、售后回租模式下主体一致性等复杂法律问题,精准引用《民法典》和最高法司法解释,认定合同合法有效,并赋予强制执行效力。这种专业审查和赋强公证,有效降低了金融风险和维权门槛,为航运和危化品运输等领域的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目前,上海各公证机构已为上海诸多船舶及国际海运、航运企业提供包括合同公证、保全证据公证、声明类公证以及提存等多样化法律服务,出具的公证文书发往多国使用。
温情守护 “数字跑腿”践行“公证温度”
如果说服务营商环境体现了公证的“高度”,那么服务民生则彰显了公证的“温度”。近年来,上海公证行业深入落实司法部“公证提质增效三年行动”部署,全面深化利企便民服务,用“数字跑腿”替代“群众跑路”,让群众感受到了触手可及的公平与便利。
根据司法部深化改革要求,上海公证行业持续增项目、减材料、提速度,已有217个公证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120个公证事项实现“一次都不跑”,公证申请材料平均缩减10%以上。这些服务深度对接“一网通办”,市民通过“随申办”等平台即可便捷办理。2024年以来,行业升级改造“随申办”公证服务流程及数据接入方式,打通APP、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端口,对18项高频服务事项开展流程再造,优化智能填报和智能预审,实现公证服务“智慧好办”。同时,公证行业积极配合推进“公民身故一件事”和“不动产继承公证一件事”等政务流程落地,以“信息跑路”取代“人工跑腿”。
市民王先生常年定居国外,妻子突然离世,房产证等关键证件遗失。王先生带着一张身份证走进杨浦公证处,已做好“跑断腿”的准备。凭借其一张身份证,杨浦公证处启动“一站式家事公证法律服务”,根据有限线索,派人查询户籍档案、借助大数据平台核查死亡信息、全国房产信息,并通过“随申办”调取电子证照。最终,王先生“只跑一次”,就成功办结了复杂的继承权公证。这种从“材料山”到“一证通”的转变,是“减证便民”最生动的体现。
上海公证行业始终坚持公益属性,持续完善公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将保障社会基本经济活动和民生类业务纳入政府定价目录统一调控,降低部分公证服务最高收费标准,总体下调20%。维持涉外公证收费20年不涨价,为法律援助对象、退伍军人、失独家庭等减免公证服务费,持续为8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首次免费遗嘱公证服务,并对居民房产继承公证费用实行总额上限管理,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锐意创新以“公证智慧”赋能社会治理
面对新形势新需求,上海公证行业将服务延伸至社会治理的多个前沿领域,坚持科技创新赋能,关注特殊群体保障,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展现出卓越的创新智慧。
徐汇公证处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汇存”存证平台,通过科技赋能破解长期以来打官司电子证据取证难、认定难的问题。东方公证处“沪E存”、新虹桥公证处“采虹印”、市北公证处“浦江公证链”、卢湾公证处“信证链”等一系列数据存证平台,为企业固定保全证据提供了便利。行业还持续推进“智慧公证”系统建设。2019年“智慧公证”办证平台上线运行,实现办证过程全程留痕、数据可追溯;2023年“智慧公证”监管平台正式上线,实现对公证机构、人员、案件的监管以及数据分析预警,不断提升公证服务和监管质效。近两年,行业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异地协查,选拔培育公证AI大模型应用团队,持续推动法律科技创新成果在公证服务中的深度应用。
针对“老养残”家庭中对残疾子女的托付难题,普陀公证处积极履行司法辅助职能,协同法院探索解困新方案。在孙某(化名)临终托付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施某的案件中,法院采纳公证处建议,确立了“小额现金自主支配+医疗保证金托管+大额存款公证提存”的组合模式,儿子自主支配小额现金,监护中心每季度向公证处提交监护报告,公证处按年向法院递交监督报告。这一组合方案联动法院形成叠加监督,有效保障了被监护人财产安全,为特殊家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针对老龄化社会中“定制化”养老需求,金山公证处在办理遗赠扶养协议公证中,严格审查扶养人的经济条件和长期照顾事实,排除了商业投机或隐性胁迫,将“每日探视”“医疗陪护”等具体义务写入协议,让扶养人的善行得到了法律的确认和回报,谱写传统赡养智慧与现代法治交融的新篇章。
从优化营商环境的“护航者”,到服务民生的“贴心人”,再到创新社会治理的“智囊团”,上海公证行业正以其专业、高效、优质的服务,践行着新时代的法治精神。
这些故事只是众多优秀案例中的一个窗口,东方公证处助力福利院成年孤儿顺利回归社会、静安公证处推动沪港公证协作解决跨境遗嘱难题、虹口公证处运用赋强公证帮助企业在商事纠纷中实现多赢、长宁公证处运用提存公证化解家属矛盾与单位财务困境、张江公证为红色元素开展保全公证等。
一批批改革成果和优秀案例,是上海公证行业司法为民的缩影,也是上海公证人交出的满意答卷。未来,上海公证将继续秉持法治精神,不断提升服务能级,为这座超大型城市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美好生活,筑起更加坚实的法律屏障,持续彰显法律的力量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