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1月13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初步统计,2025年前10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83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14.97万亿元。
今年以来,财政对经济增长及需求拉动的作用显著,也相应带动了社融规模的增长。前10个月,政府债净融资11.95万亿元,占社融增量近四成,同比多3.72万亿元。据市场人士测算,今年1—10月,政府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约2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近4万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也高于去年同期。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记者表示,在经济运行仍面临需求不足的挑战背景下,通过加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能够支持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助力扩大需求、支撑经济。不少政府债券用于置换融资平台债务、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等,也是政府部门适度加杠杆,帮助企业和居民部门稳杠杆的过程,有助于经营主体缓解资金压力、减轻债务负担。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最新季报显示,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节奏快、力度大,政府部门加杠杆幅度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三季度,政府部门杠杆率上升2.2个百分点,从二季度的65.3%提高至67.5%。
在今年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除贷款外的其他融资方式占比已经超过一半。相应的,人民币贷款对社融的拉动作用有所弱化。数据显示,前10个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1.16万亿元。
金融是经济的镜像,信贷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实体经济不同领域和行业资金需求的变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与新动能相关的贷款保持较快增速。10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5.7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97万亿元,同比增长7.9%,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权威专家表示,用社融观察金融总量,能更清楚看到资金支持的整体力度。从量、价两个维度观察,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立场都是支持性的,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10月末,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为8.5%,广义货币(M_[2])增速为8.2%,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受上年同期基数抬高影响,10月末M_[2]增速下行,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平;当前存量社融增速仍处较高水平,显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强。
温彬认为,考虑到当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27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437万亿元,基数变大,未来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趋势。从信贷结构看,随着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增长动能将由基建、房地产等传统领域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逐步转换,在促内需、提消费的大方向下,居民端信贷也会逐步趋于稳定,这既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自然结果,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的体现。
央行本周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下阶段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
上述权威专家也强调,未来要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强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