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停潮中的热度,终究需要更扎实的经营数据来承接。
10月CPI同比转正、核心CPI持续回升的经济信号,正式点燃大消费板块的复苏引擎。
11月10日,食品饮料、白酒、免税店与旅游赛道集体走强,中证消费指数单日大涨3.38%创下半年以来单日最高涨幅。而蛰伏逾一年的锦江酒店,也搭上这波复苏快车,于同日触及涨停。
酒店投融资领域资深分析师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数据层面的利好是点燃行情的“引信”,但锦江酒店的涨停绝非单一因素驱动。
他续指“锦江酒店在第三季度盈利大幅改善的基础上,凭借东南亚扩张的预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公司扣非净利增长72.18%,显示出在行业需求回升的周期中,锦江酒店通过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了阶段性突破。”
但喧嚣背后,锦江酒店的基本面仍暗藏隐忧。年末收官的一个月内,公司不仅要直面营收净利双降的业绩压力,更需警惕悬于头顶的“商誉达摩克利斯之剑”
境内主业修复VS境外业务承压
11月10日的涨停,系锦江酒店近一年来的唯一一次。
孤例行情的背后,是10月CPI数据由降转涨释放的市场信心——统计局数据显示,受扩内需政策持续显效及国庆、中秋假期带动,10月CPI同比增长0.2%,增速正式转正。
情绪传导至二级市场,酿酒、美容护理、旅游酒店等大消费板块集体走强,锦江酒店与首旅酒店同步涨停,酒店个股普遍迎来市值修复。
但单日行情难以遮蔽公司经营的深层分化。自2023年4月触及历史最高市值后,锦江酒店已持续阴跌逾900日,三季度业绩披露的“内热外冷”格局,更揭示其在行业周期性调整中的真实处境。
2025年酒店市场中商旅出行需求仍有待充分释放,需求端承压。前三季度,锦江酒店营收102.41亿元,同比下滑5.09%;归母净利润7.46亿元,同比降幅达32.52%。不过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40亿元,同比增长31.43%,主业盈利质量呈现边际修复迹象。
前三季度整体来看,收入受市场环境影响略有下滑。利润端修复明显,同比下滑则是受到了上年高基数的影响。上年同期,锦江酒店利润存在处置时尚之旅100%股权取得投资收益约4.2亿元,若剔除该影响,则同比增加8%左右。
锦江酒店同样认同归母净利润的同比下滑,受上年同期存在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收益形成的高基数影响。
其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业绩的阶段性压力主要受酒店行业整体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影响。虽利润受到往年高基数影响,但第三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2.18%,主业盈利质量正在实质性修复。”
业务结构的分化更为显著。第三季度,其酒店实现营收36.64亿元,同比减少4.54%。境内业务表现稳健,营收26.4亿元,同比增长2.2%;境外业务则受2024年法国奥运会形成的高基数影响,营收10.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8.4%。
作为境内业务主力的有限服务型酒店,前三季度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RevPAR)为170.94元/间,同比微降1.99%,其中平均房价(ADR)同比上涨3.01%至245.01元,但入住率(OCC)同比下降3.59%至69.77%;三类数据环比二季度均因暑期出行高峰有所提升。
境外有限服务型酒店则全面承压,RevPAR同比下滑10.48%至42.58欧元/间,ADR与OCC分别同比下降9.20%和0.92%。
面对行业变革和市场竞争,锦江酒店进一步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公司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效能跃迁与价值闭环,完成组织架构的扁平化重塑,将境内有限服务酒店板块“7大中心层级—37个部门”精简为“13个部门—2个业务单元”,区域单元整合为6个并实施属地化管理,精简管理流程,此举直接推动管理效率提升。
根据三季报数据,前三季度锦江酒店管理费用同比下降22.22%,管理费用率降至14.89%,较上年同期下降3.27个百分点,降本增效路径持续显现。
而对于可能出现的周期性波动,锦江方面则表示,坚持轻资产扩张导向,加盟及管理输出模式占比稳步提升,有助于增强业务韧性。
从门店数量上看,第三季度,锦江酒店净增开业酒店212家。其中全服务型酒店净增0家;有限服务型酒店净增212家。有限服务型酒店中直营酒店减少16家,加盟酒店增加228家。
但扩张背后的结构性隐忧已显现。上述分析师指出,第三季度为酒店业经营旺季但是开发淡季,锦江酒店三季报未明确退出门店性质是主动战略收缩还是被动提质清理,但已反映市场规模的结构性分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国内全服务型酒店新增签约陷入零增长,而该赛道作为行业利润厚度与品牌溢价的核心载体,市场认可度与竞争壁垒仍由国际品牌主导。
“细分市场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经营考验。第三季度,锦江酒店有限服务型酒店退出数量占新增数量的比值达37%,显著高于行业均值。”在该分析师看来,这一现象背后是细分市场竞争白热化引发的利润空间持续收窄,锦江酒店的经营韧性正面临实质性考验。
单日涨停或许是市场情绪的短期释放,但长期阴跌与三季度业绩的内外反差,已勾勒出锦江酒店在行业周期调整中的转型图景。
降本增效与轻资产扩张的双重发力,锦江酒店能否对冲细分赛道竞争压力与全服务领域的增长瓶颈,仍需时间检验。
百亿商誉悬顶,并购后遗症与行业转型之考
自锦江酒店大幅收购以来,市场对其商誉减值风险的担心只增不减。
锦江酒店的商誉主要来自卢浮集团、铂涛集团、维也纳酒店三次里程碑式并购,而当下境外业务的阶段性承压,成为当下其商誉减值的核心风险点。
据锦江酒店港股IPO招股书显示,2020至2024年期间,其海外业务五年实现亏损超3亿欧元。2025年中期,再录得4515万欧元的亏损,累计亏损近3.45亿欧元。
锦江酒店对本报记者指出:“公司商誉主要源于过往行业并购整合过程中形成的溢价部分,该规模与公司长期以来的行业整合战略相匹配。公司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定期对相关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据企业方面介绍,近年来,锦江酒店旗下卢浮酒店集团聚焦核心业务,处置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推进酒店翻新改造。截至2024年完成改造的14家直营店,营收、RGI(收入产生指数)以及客户满意度分别较改造前提升20%、13.4%以及7%,经营质量呈现积极变化。
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估值及专业顾问服务旗下商业估值板块主管、高级助理董事王克智则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估值与资产管理中,经常会接触到商誉减值的评估测试问题。从行业角度来看,导致商誉减值风险加剧的核心原因,主要是来自过去几年企业在并购上的策略选择,并购时点定价以及后续运营表现、市场转变的差异。”
在他看来,很多酒管企业在高速扩张期,可能为其提升市占率或业务布局,透过溢价并购快速扩大品牌版图,但这些交易往往在财务上形成了大量商誉。如果后续整合不顺利、被收购资产的盈利能力未达预期,就会直接影响商誉的可回收性,进而引发商誉减值,而这往往也是企业与审计师的共识。
“从我们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不只是财务问题,更是企业战略、资产管理能力、市场变化的体现。”王克智如是说道。
上述酒店投融资领域资深分析师则挑明目前投资者的心中疑虑:“锦江酒店的商誉管理呈现高规模、低减值、强风险的特征。尽管其通过轻资产转型(2025年三季度加盟酒店净增228家)缓解了部分压力,但卢浮集团的持续亏损和行业周期波动仍是悬顶之剑。”
该分析师分析表示,锦江酒店的商誉规模确实在行业中属于非常高的水平。2025年6月份财报显示117.9亿元的商誉,占其净资产比例接近75%,这在A股市场是少见的。

数据来源:企业财报
王克智坦言,商誉本身不是坏事,但它需要有稳定的现金流、上升的业绩和清晰的品牌整合策略来支撑。商誉减值风险的加剧,是行业进入成熟期后的一种自然反应,并购不只是交易,更是长期价值管理的开始。
他认为:“中国酒店业正在从‘跑马圈地’的快速扩张,转向对存量资产‘精细化运营’与‘品牌深耕’的阶段。这种转型意味着企业要重新审视过去的并购成果,并对资产进行更精准的管理和绩效提升。”
针对酒管行业并购整合的风险规避,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估值及专业顾问服务主管、高级董事黄国钧指出,从策略上,需坚决摒弃“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的“双高”并购模式,这类交易在长期的市场发展中,天然隐含整合隐患与商誉减值压力。
在他看来,企业还应高度警惕文化适配与系统对接的整合失效风险,跨区域并购中的兼容性问题将直接拖累业绩、放大商誉风险;必须重视1—2年的关键整合窗口期,若协同效益未能按期落地,商誉易沦为财务泡沫;同时应强化信息披露质量,清晰公示商誉减值测试的核心依据与逻辑,以稳定市场预期、减少投资者非理性恐慌。
锦江酒店的商誉困局,本质上是行业并购战略的一次集中复盘。从全球酒店业发展规律来看,并购是扩张的重要工具,但成功的并购从来不止于交易完成,更在于后续的价值转化。
锦江酒店通过组织架构改革、轻资产转型、境外资产优化等举措寻求破局,但其百亿商誉能否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平稳消化,核心仍在于能否将并购形成的品牌与资产优势,转化为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
这场关于商誉的考验,不仅关乎锦江酒店的自身发展,更折射出中国酒店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必然趋势。
如何平衡并购扩张与风险管控,如何实现并购后资产的有效整合,已成为全行业需要共同作答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