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3日消息(记者傅天明):世界首台50立方米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生物炭炭化釜于11月10日在安徽省昊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投运。这一产业化成果不仅破解了传统生物质制炭的技术瓶颈,更以“高效转化+高值延伸”的双重优势,激活了生物质资源的经济潜力,为我国生物质能产业从“技术突破”向“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
长期以来,传统生物质制炭工艺的低效高耗,让产业陷入“资源丰富但利用不足”的困境。传统热解技术需700℃以上高温、长时间隔绝氧气煅烧,不仅能耗与污染问题突出,35%左右的低转化率更导致大量农林废弃物被闲置或焚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数亿吨生物质资源因“变现难”“附加值低”,未能转化为实际经济价值,反而成为环境负担。

图为50立方米生物质催化炭化釜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邢献军教授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关,首创的“生物质催化转化一步制炭技术”,经四代设备迭代后实现产业化突破。此次投运的50立方米炭化釜,单次装料可达10-15吨,仅需220℃炭化温度、30分钟转化时间,就能将生物质炭转化率提升至78%的世界领先水平,且全程无污染物排放。
技术参数的优化背后,是产业经济价值的重构:能耗大幅降低、转化效率显著提升,直接拉低了单位制炭成本,让生物质炭从“小众产品”具备了规模化量产的经济可行性。更关键的是,该技术生产的生物炭纯净度高、微观结构可控,为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打开了空间——目前团队已基于此开发出高纯度石墨、高品质活性炭、高能量密度水性电池负极等碳基新材料,让生物质资源跳出“燃料替代”的低价值局限,切入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高效益领域。

图为:碳化后的生物炭
“50立方米炭化釜的投运,是世界首台生物质催化转化制炭设备,该装置的成功运行,标志着生物质制备生物炭百万吨级、千万吨级产业成为可能。”邢献军教授指出,这一突破不仅能推动形成“废弃物回收-生物质炭生产-碳基材料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集群,激活农业产区闲置资源的经济价值,更能吸引上下游资本布局,为行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了解,在“双碳”目标与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将为我国生物质资源高质高效利用提供可行路径,助力产业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