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购物、会员续费、乘车支付……“免密支付”这种“无感”支付方式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场景,而便捷的背后却隐藏着被盗刷的风险。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各支付服务主体和广大用户发出倡议,明确提出“免密支付”业务不得默认开通,并呼吁强化商户风险管理,提供限额管理功能等。这一倡议引发社会对“免密支付”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
开通容易取消难,免密支付藏隐患
“免密支付”在提升交易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存在隐患。一旦手机丢失或账户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该功能实施高频、小额盗刷,尤其在APP订阅、游戏充值等虚拟场景中,盗刷行为隐蔽性强,用户往往难以察觉。今年以来,多地发生用户账户在凌晨时段被盗刷数万元的事件。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平台在开通环节设计存在误导,如将开通提示置于付款界面隐蔽位置,有的甚至默认勾选,导致用户在不知情下开启服务。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诉近6万条,多涉及“不知情开通”“难以取消”“无故扣费”等问题,场景涵盖电商、租车、会员服务等多个领域。
为加强风险防控,支付清算协会提出五项倡议:一是规范授权管理,确保用户真实意愿。在用户开通环节,严格审核用户身份信息,通过显著页面完成用户开通意愿确认以及“免密支付”协议签订,杜绝默认开通行为,充分保证用户开通“免密支付”业务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全面评估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和业务承受能力,以显著方式展示业务核心条款,审慎为老年人开通“免密支付”功能。二是强化商户风险管理,提供限额管理功能。根据商户经营情况、业务场景、风险信息等,合理确定“免密支付”商户开通范围,避免为高风险商户开通“免密支付”服务。结合经营特征等情况,针对性设置商户“免密支付”交易限额。三是加强交易环节监测,防范资金损失风险。四是加强用户权益保护。五是做好业务跟踪与规范。
如何主动防范相关风险?
那么,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如何防范“免密支付”带来的风险呢?
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同时建议消费者应定期检查是否绑定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卡,并关闭不必要的“免密支付”。消费者对于不常用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应及时移除,减少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