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两江奔涌,润泽英雄之城厚重底蕴;雄奇山水,见证千年渝州人才荣光。近年来,重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坚持创新制胜、人才引领、改革突破协同发力,推动人才工作系统重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巴渝大地正成为各方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政策更加完善,引人才纷至沓来
来重庆两年,克劳斯·齐乔拉已逐渐习惯这里的生活,爱上这座城市。曾是大众集团全球设计负责人的克劳斯,2023年受邀来渝,为长安汽车的实力、重庆的独特活力与人才政策所吸引,决定加入公司并担任副总裁。目前,其领导的设计团队已提交多项国际专利。
善弈者谋势、善创者聚能。近年来,重庆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着力引进培养战略科技创新人才,人才队伍正在从数量增加向质量提高转变。
顶尖人才是人才中的“关键少数”,重庆整合实施项目跟投、人才奖励等举措,支持重点单位、重大平台集聚顶尖人才来渝创新创业,引领推动市域创新效能整体跃升。引才氛围日益浓厚,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伦茨·克劳斯在渝设立其中国首个诺奖工作站,促成重庆—匈牙利先进激光与肿瘤早期发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启动建设。
青年人才队伍是“生力军”。重庆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2024年以来吸引青年留渝来渝71.2万人;推出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项目,每年支持100名青年科技人才自由探索;迭代实施博士后创新发展政策,年均招收博士后超1000名,博士后留渝率达90%,较2020年增长10个百分点。
夯实基础,重庆积极培育产业创新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满天星”软件人才培养专项,建设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加快建设教育部重庆高等研究院,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师及其后备人才1万余名,目前工程师总数达55万人;升级“巴渝工匠”行动,高技能人才增至179.5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72%。
环境更加开放,与人才双向奔赴
2023年,山东人刘建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重庆,参与创立重庆车载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从事人工智能等研究。
“重庆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工作和生活环境很好,这些年软件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机会很多。”两年多来,刘建事业进展顺利。
跨越山海,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为广纳海内外人才,重庆密切国际交流合作,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会议,建设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还推进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才联合培养,落地重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推出“留学重庆”品牌,人才合作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为方便外籍人才在渝生活工作,重庆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在全国首批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试点,建立国际人才双向离岸创新创业新机制,发布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213项,实施外籍人员医疗、金融、出行等便利举措。
拥抱外来人才,既要着眼国际,也要关注周边。重庆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联合成立科研院所联盟,联动实施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千项科技合作项目、千名青年科学家交流“双千”计划,联合开展161项技术攻关。打通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等领域人才服务事项,实现两地4万多名专家资源共享共用。
平台更加宽广,让人才各展所长
凤栖湖畔,山水秀丽,聚焦生命健康科学的金凤实验室人才集聚,十分热闹。去年初,从事免疫前沿研究的张宇程加入金凤实验室并担任学术带头人,潜心开展研究。得益于实验室的优良平台和团队协作,她的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
金凤实验室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建成具有领先水平的科研平台8个,集聚科研人员691人,其中院士团队7个,为重庆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近年来,重庆优化科创平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形成一批以高能级实验室、高水平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为支撑的优良平台,让各类人才各展所长。
构建市域科创平台体系,高能级实验室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十四五”时期,金凤、嘉陵江、明月湖3个重庆实验室挂牌建设,重庆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重庆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等一批新质平台加速汇聚,市级以上创新基地平台达到1297家,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
高水平大学是科创平台的重要支撑。重庆实施一流学科建设专项,布局建设前沿交叉技术研究院,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6个,83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十四五”时期,重庆高校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185万人,全市三大主导产业70%以上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来自重庆职业院校。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也是汇聚人才的重要载体。重庆积极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矩阵,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9123家、科技型企业达7.56万家,分别是2020年的2.1倍和2.8倍。千里智驾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落地,赛力斯等高成长型创新企业不断涌现,吸引大批人才来渝。
生态更加友好,助人才创有所成
“以前,我们有技术但不会转化,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光动量(重庆)光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灵说,团队在光电器件研发领域拥有多项核心技术突破,但由于缺钱缺经验,迟迟未能转化为产品。
比较国内多地创新创业环境后,团队落地重庆璧山区。重庆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及时对接,参股投入550万元,仅3个月就成立光动量公司,并支持团队进行中试熟化、技术转移等。如今,公司发展蒸蒸日上,年产值超2000万元。
光动量公司团队的困境,是许多创业者面临的共性难题。为此,重庆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科技、人社、金融等多部门,在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北碚区、巴南区、永川区、璧山区等地,布局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为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创客“进驻一个港,办成N件事”成为现实。
让人才创有所成,重庆以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改革为引领,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人才评定有通道。创新建立高层次人才“目录+计分”双通道分类评价体系,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累计认定新重庆人才超12万人。探索授予重点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构建“企业认才、政府认账”新机制。
成果转化有政策。探索顶尖人才自主处置、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以权代股”等市场化激励措施,将高校用于奖励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至80%以上。试点单位赋权转化知识产权391件、累计金额达到4.1亿元,推动一批高质量成果转化落地。
项目创新有阵地。因地制宜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培养集聚技术经理人、孵化器管理人、投资经理人、职业经理人4支“陪跑人”队伍。人才港投用两年来,已集聚创新创业人才1100余名,在孵人才企业524家,一大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进入大市场。
人才服务有场景。依托数字重庆大数据底座,开发投用“渝才荟”应用。压缩评审时长30天以上,73项服务一网通办,上线“百万人才兴重庆”引才模块,对接全市“产业大脑”,支撑重点产业引进人才2万余人。
这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这是一片大有可为的热土。重庆市人才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重庆以开放之姿向新而行、向高攀登。展望“十五五”,重庆将继续昂首阔步,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更加灵活的机制,持续优化人才生态,让更多海内外人才在巴渝大地共享时代机遇、共创美好未来。